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臺灣光復
臺灣光復
時間
1945年10月25日
地點
臺灣、台北
相關人物
安藤利吉、
陳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臺灣光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代表同盟國接收臺灣,使臺灣自清朝甲午戰敗割讓予日本之後,又回歸由中國管理,象徵臺灣日治時期的結束,中華民國時期的開始。
1945年9月,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同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代表同盟國對日本的受降典禮。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資紀念,「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
背景:
1894年中國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原由清朝統治的臺灣割讓予日本,從此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二次大戰期間,在1943年舉行的開羅會議中,同盟國同意戰後日本放棄臺灣並移轉主權回歸中國,此內容列入共同宣言,並在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中重申。
1944年4月,位於重慶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局設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並任命曾參加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陳儀為主任委員,對當時日治下臺灣的經濟,政治,民生,軍事等各方面進行調查。
戰後,國民政府對於如何接管臺灣有兩派意見,一派建議完全與進駐其他「淪陷區」相同,設立「臺灣省」。另一派則主張在台設立擁有軍警等特別公權力的「特別行政區」。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採納陳儀《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中的意見,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負責接收臺灣。
Top
發生過程: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日本由同盟國佔領,而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發佈第一號命令,要求在臺日軍向蔣委員長投降。同年8月29日蔣介石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並於9月1日於重慶宣佈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同時命陳儀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總司令。
10月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於台北成立,接收人員前進指揮所副主任范誦堯等分別在10月5日-10月24日由上海或重慶飛抵臺灣。1945年10月25日上午十點,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於台北公會堂舉行。降方為大日本帝國所屬臺灣總督府,代表為總督安藤利吉,陳儀則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典禮開始時,由陳儀宣布「臺灣日軍業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在南京投降,本官奉中國陸軍總司令何轉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之命令,為臺灣受降主官,茲以第一號命令交與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受領希即遵照辦理」,語畢即以是項命令及受領證交參謀長轉交安藤利吉,安藤利吉於受領證簽字畢,由日方代表將受領證呈交受降主官陳儀,陳儀審閱受領證無誤後,即刻命令日方代表退去。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台北市役所(即現在行政院院址)。
歷史影響:
1940年代開始,日本為了應付戰爭需要,對臺灣物資的需求更加緊迫,全面動員台人參加其戰時工作,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灣青年被徵召入伍而大量傷亡,經濟方面也持續受到打擊。光復後又受到國共內戰影響,加上主管人員及政策失當,臺灣經濟持續陷入困頓。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決定遷台,開始實施各項改革措施,臺灣才真正進入光復後的建設階段。
另一方面,1936年開始日本在臺灣積極進行皇民化運動,強烈要求臺灣人說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臺灣民間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教等等。雖然在光復初期由於民族意識和戰爭摧殘下,臺灣各地一片歡慶,日本化的影響彷彿消失無蹤,然而出生於1925年前後、曾接受日本教育的「皇民世代」,他們的父母長輩在嚴密監控的統制下,無法向後代傳達日本統治初期的高壓與苦難;而皇民世代本身,距離日本軍警對武裝抗日的屠殺鎮壓已事隔十餘年,所認知的世界便是日本殖民政府所教導的世界,無法理解日本統治背後的政治壓迫與民族歧視。皇民世代成長到中壯年時,經歷了國民政府的頹敗與白色恐怖的陰影,對於自身的定位與認同也產生影響。
Top
中外雜誌 8
‧
光復初期採訪話舊
中外雜誌 22
‧
學生與學死(懷許恪士師)
中外雜誌 240
‧
連震東的愛國情操
‧
臺灣重建的一位功臣連震東
中外雜誌 307
‧
國府遷台內幕
中外雜誌 339
‧
鐵路局長五年──陳樹曦回憶錄之五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