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臺灣光復
臺灣光復
時間
1945年10月25日
地點
臺灣、台北
相關人物
安藤利吉、陳儀
臺灣光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臺灣光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代表同盟國接收臺灣,使臺灣自清朝甲午戰敗割讓予日本之後,又回歸由中國管理,象徵臺灣日治時期的結束,中華民國時期的開始。

1945年9月,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同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代表同盟國對日本的受降典禮。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資紀念,「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

背景:

1894年中國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原由清朝統治的臺灣割讓予日本,從此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二次大戰期間,在1943年舉行的開羅會議中,同盟國同意戰後日本放棄臺灣並移轉主權回歸中國,此內容列入共同宣言,並在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中重申。

1944年4月,位於重慶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局設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並任命曾參加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陳儀為主任委員,對當時日治下臺灣的經濟,政治,民生,軍事等各方面進行調查。

戰後,國民政府對於如何接管臺灣有兩派意見,一派建議完全與進駐其他「淪陷區」相同,設立「臺灣省」。另一派則主張在台設立擁有軍警等特別公權力的「特別行政區」。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採納陳儀《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中的意見,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負責接收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