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早年接受傳統教育,曾入浙江求是書院;1903年赴日留學,入士官學校砲兵科,並參加光復會,1909年回國。辛亥革命時,陳儀在浙江響應,擔任浙江都督府軍政司司長,1914年赴北京出任軍事參議官。1917年,陳儀再次赴日,入陸軍大學深造,並在日本娶妻。1919年陳儀回國,任總統府參議;1922年回到浙江,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1925年,陳儀所部改編為五省聯軍第一軍,隸屬孫傳芳部,但陳儀與浙江省長夏超私下與北伐軍有所聯繫,預謀倒戈。1926年,陳儀取代夏超出任浙江省長,一度擁護張作霖就任安國軍總司令,但年底即轉投北伐軍,任第十九軍軍長;期間曾被孫傳芳發現並扣押,但為蔣百里所救。
1927年,陳儀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次年至歐洲考察兵工,1929年歸國後擔任軍政部兵工署長、常務次長。1934年,閩變結束後,陳儀出任福建省主席兼民政廳長、綏靖主任、保安司令等。1935年,陳儀奉派赴臺灣考察,在政府內被視為較熟識臺灣情況的人物。抗戰開始後,陳儀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任駐閩綏靖主任,後任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41年,陳儀調回重慶,任行政院經濟會議秘書長,1943年代理陸軍大學校長。1944年,行政院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以陳儀為主委。
戰後,陳儀出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後兼警備總部總司令,至臺灣受降,1947年初晉升為二級上將。但隨之赴臺的部隊及官僚紀律太差而引起反感,加上物資短缺及通貨膨脹,於1947年2月爆發二二八事件,隨後陳儀去職,回南京擔任國民政府顧問;次年出任浙江省主席。1949年,陳儀企圖策動湯恩伯投共,但反被揭露而遭逮捕,1950年被送往臺灣,同年6月18日於臺北馬場町槍決。遺著有《旅歐隨感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