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遼瀋戰役(遼西會戰)
遼瀋戰役(遼西會戰)
時間
1948年09月12日 ~ 1948年11月02日
地點
中國東北
相關人物
蔣中正衛立煌范漢傑鄭洞國杜聿明廖耀湘、盧浚泉、周 福成、侯鏡如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肖勁光、程子華
遼瀋戰役(遼西會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遼西會戰是中國近代史中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瀋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或遼瀋會戰。

中共將領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在中國東北地區向被分割於瀋陽、長春、錦州等地的中華民國國軍發起進攻,消滅及收編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率領的1個剿匪總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3個師部、旅部團部不計,共47.2萬人,並攻佔了東北全境。東北人民解放軍獲得完全勝利,遼西會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兵力數量首次超越中華民國國軍。

背景:

一、共軍的計畫

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1947年底到1948年3月)之後進行了整編。至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編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約70萬人,加上地方軍區武裝,合計103萬餘人,控制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是全國唯一人民解放軍兵力超過國軍的地區,因此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東北為第一個決戰的戰場。

1948年4月18日東北野戰軍向中共中央軍委提出「先打長春」,5月發起長春外圍作戰同時準備打擊由瀋陽出援的國軍,但是戰鬥中發現部隊對大城市的攻堅不具優勢。於是中央軍委與東北野戰軍在「打長春」與「南下北寧線作戰」兩套策略間多次反覆。8月東北野戰軍作出南下切斷錦州、山海關守線,截斷北寧鐵路,封閉、殲滅國軍的戰役決心。9月中央軍委批准東北野戰軍的計劃,在《關於遼西會戰作戰方針》中提出「要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將主力使用於錦州—唐山一線...」「確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時敢於同他作戰。」以全殲衛立煌集團為目標,完全獲得東北地區。

二、國軍的計畫

中華民國國軍的冬季攻勢戰局不利,國軍總司令蔣中正用衛立煌替代陳誠指揮東北地區國軍戰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轄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剿總總司令衛立煌駐瀋陽,有周福成第8兵團、廖耀湘第9兵團等共8個軍(第53、新編第1、新編第3、新編第6、第49、第52、第71軍以及青年軍第207師);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駐長春指揮第1兵團(轄新編第7、第60軍);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駐錦州,有盧浚泉第6兵團等共4個軍(第93、新編第5、新編第8、第54軍),防守義縣—秦皇島一線,防守重點為錦州、錦西。由於部分北寧鐵路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瀋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已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糧秣捉襟見肘。

衛立煌接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後,專注於國軍部隊整訓,充實兵員,補充裝備,構築工事,把主力集中於瀋陽,不顧其他地區的戰況。而國軍總司令蔣中正因為僅靠空運補給東北國軍的壓力太大難以負擔,力主留第8兵團守瀋陽,打通錦瀋線交通,將國軍主力調往錦州,必要時放棄補給不易的長春,防止東北共軍進入山海關,安定關內局勢,伺機轉攻收復關外。衛立煌認為瀋陽主力單獨出遼西背水側敵行動會被消滅,對於是否將主力撤至錦州的問題,與蔣中正意見相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