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蘇戰爭
日蘇戰爭
時間
1945年08月09日 ~ 1945年09月02日
地點
德黑蘭、雅爾達、波茨坦、哈爾濱、長春、吉林、瀋陽
相關人物
溥儀
、
蔣中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日蘇戰爭,或稱為「遠東戰役」、「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帝國與蘇聯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次大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蘇聯對日作戰係根據雅爾達密約,早經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三巨頭協商所定,美國要求在納粹德國失敗投降以後的三個月內,蘇聯應對日宣戰,以便即早結束戰爭。
蘇聯於1945年8月9日清晨發動攻勢,入侵日本扶持的滿洲國,並順勢一舉佔領中國東北、內蒙古、朝鮮半島北部,庫頁島南部和整片千島群島,滿洲國皇帝溥儀亦成了蘇軍俘虜。經營中國東北長達26年的日本關東軍,在蘇軍全線攻勢面前迅速潰敗,成為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大重要因素。
背景:
十九世紀末,中國東北地區成為日本與俄國兩國勢力擴張的衝突區域。到了1930年代,日本透過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成立滿洲國,獨佔了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和庫頁島南部;蘇聯則透過扶持外蒙古獨立,意圖在中國東北捲土重來。當時在中國東北的滿、蒙邊境,日軍、蘇軍衝突事件不斷,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至8月)和諾門罕戰役(1939年5月至9月),這些都導致1941年4月《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中立條約使蘇聯部隊從邊境事件中解脫出來,集中對德作戰,同時使日本集中在南部向亞洲和太平洋擴展。
然而,隨著史達林格勒之役蘇軍擊敗德軍,蘇聯對日本的態度發生轉變,史達林發表公開演說譴責日本,私下更命令蘇軍在遠東建立部隊和儲存物資。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除討論其他事宜外,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同意,讓蘇聯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加入對日戰爭。蘇軍在遠東不斷進行集結,日軍在1945年初已經可以明顯察覺蘇聯正在準備攻打滿洲。
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在得到羅斯福保證其在遠東的領土要求後,同意在擊敗德國2至3個月後加入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3月中旬,太平洋地區戰事對日本已十分不利,迫使其從滿州撤回精銳部隊以支持在太平洋行動。與此同時,蘇聯繼續在遠東組建部隊,並決定不再延續中立條約。根據當時中立條約條款的規定,在條約屆滿12個月前,蘇聯必須向日方告知,於是在1945年4月5日,蘇聯方面通告日方自己不希望延長該條約。這引起日本極大關注,不過蘇聯花了很多努力,令日本相信該條約仍然有12個月的有效期,因而日方尚不必擔心。
1945年5月9日,德國投降,若蘇聯欲履行雅爾達協定,則需要在8月9日前對日作戰。日本在雅爾達會議後曾多次接觸或試圖接觸蘇聯,希望能延長中立條約,並爭取蘇聯為中間人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7月16日波茨坦會議舉行。7月24日蘇聯召回在日本所有使館工作人員和家屬。7月26日會議後發表的中,丘吉爾、杜魯門和蔣中正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仍在等待蘇聯回應,避免對波茨坦宣言作出回應。
Top
發生過程:
1945年8月8日晚11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通告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蘇聯向日本帝國宣戰,蘇聯政府自8月9日起將視日本為敵國,進入對日交戰狀態。
8月9日零時,蘇軍先遣支隊未經火力準備,即越過邊境,主力部隊隨後分三路全線發起進攻。蘇軍轟炸機大編隊襲擊哈爾濱、長春、吉林和瀋陽日軍重要目標。蘇聯太平洋艦隊駛入日本海,切斷關東軍與日本本土聯繫。西線蘇軍機械化部隊一晝夜前進150公里,高速穿越大興安嶺、原始森林和戈壁沙漠,佔領滿洲里。蘇蒙坦克騎兵集群15日佔領多倫後,在海拉爾日軍既設陣地遭到頑強阻擊,轉而實施迂回作戰,於16日攻佔牡丹江,俘虜日軍4萬人,逼近朝鮮北部。北線蘇軍在黑龍江區艦隊支援下,橫渡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主力在海空炮火支援下,沿松花江展開進攻。與此同時,太平洋艦隊所屬陸戰部隊在朝鮮北部實施了登陸作戰。
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18日,日本關東軍投降。19日至24日,蘇軍傘兵部隊陸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主要城市機降,蘇軍在瀋陽機場拘留了企圖外逃的滿洲國皇帝溥儀。21日,東西對進的蘇軍快速縱隊分別在瀋陽、哈爾濱、長春會師。至此,東北境內日軍除個別地域仍在頑抗外,其餘均投降。
蘇軍在中國東北對日作戰同時,還分別向庫頁島、千島群島、朝鮮北部日軍發起進攻。8月8日夜,蘇海軍航空兵轟炸了停泊在朝鮮各主要港口的日本軍艦,在朝鮮游擊隊配合下、蘇軍從陸地和海上兩個方向橫掃朝鮮北部。8月25日,蘇軍傘兵在平壤、元山空降,收復整個朝鮮北部。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歷史影響:
日蘇戰爭係根據雅爾達密約而來,可說是二次大戰戰後亞洲勢力劃分的具體操作。透過約三個禮拜的對日作戰和極少的傷亡,蘇聯便將中華民國14年來的努力結果整個拿走,從中取得了龐大的利益。蘇聯迫使中華民國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即外蒙古)獨立的合法性以及佔領了應歸屬於中國的東北地區、掠奪日本大量投資而應給予中方的工業設備,後允許中共將中國東北作為根據地,並裝備了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大幅增強了共軍在日後內戰中的實力。日本在對蘇戰爭也在滿洲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日僑,許多人因戰後生活艱苦而死亡;被蘇軍俘虜的60萬名日軍也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後約有十萬人死於當地。
Top
東方雜誌 508
‧
日蘇戰爭的威脅
東方雜誌 518
‧
日蘇戰爭之預測
東方雜誌 520
‧
大戰醞釀期中之駐美外交團
東方雜誌 527
‧
日蘇戰機的觀察
東方雜誌 531
‧
中東路讓渡交涉之面面觀
東方雜誌 570
‧
日蘇漁業糾紛之始末
東方雜誌 579
‧
太平洋形勢的演變及其前途之觀測
東方雜誌 599
‧
蘇聯潛艇在遠東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