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蘇戰爭
日蘇戰爭
時間
1945年08月09日 ~ 1945年09月02日
地點
德黑蘭、雅爾達、波茨坦、哈爾濱、長春、吉林、瀋陽
相關人物
日蘇戰爭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日蘇戰爭,或稱為「遠東戰役」、「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帝國與蘇聯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次大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蘇聯對日作戰係根據雅爾達密約,早經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三巨頭協商所定,美國要求在納粹德國失敗投降以後的三個月內,蘇聯應對日宣戰,以便即早結束戰爭。

蘇聯於1945年8月9日清晨發動攻勢,入侵日本扶持的滿洲國,並順勢一舉佔領中國東北、內蒙古、朝鮮半島北部,庫頁島南部和整片千島群島,滿洲國皇帝溥儀亦成了蘇軍俘虜。經營中國東北長達26年的日本關東軍,在蘇軍全線攻勢面前迅速潰敗,成為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大重要因素。

背景:

十九世紀末,中國東北地區成為日本與俄國兩國勢力擴張的衝突區域。到了1930年代,日本透過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成立滿洲國,獨佔了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和庫頁島南部;蘇聯則透過扶持外蒙古獨立,意圖在中國東北捲土重來。當時在中國東北的滿、蒙邊境,日軍、蘇軍衝突事件不斷,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至8月)和諾門罕戰役(1939年5月至9月),這些都導致1941年4月《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中立條約使蘇聯部隊從邊境事件中解脫出來,集中對德作戰,同時使日本集中在南部向亞洲和太平洋擴展。

然而,隨著史達林格勒之役蘇軍擊敗德軍,蘇聯對日本的態度發生轉變,史達林發表公開演說譴責日本,私下更命令蘇軍在遠東建立部隊和儲存物資。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除討論其他事宜外,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同意,讓蘇聯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加入對日戰爭。蘇軍在遠東不斷進行集結,日軍在1945年初已經可以明顯察覺蘇聯正在準備攻打滿洲。

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在得到羅斯福保證其在遠東的領土要求後,同意在擊敗德國2至3個月後加入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3月中旬,太平洋地區戰事對日本已十分不利,迫使其從滿州撤回精銳部隊以支持在太平洋行動。與此同時,蘇聯繼續在遠東組建部隊,並決定不再延續中立條約。根據當時中立條約條款的規定,在條約屆滿12個月前,蘇聯必須向日方告知,於是在1945年4月5日,蘇聯方面通告日方自己不希望延長該條約。這引起日本極大關注,不過蘇聯花了很多努力,令日本相信該條約仍然有12個月的有效期,因而日方尚不必擔心。

1945年5月9日,德國投降,若蘇聯欲履行雅爾達協定,則需要在8月9日前對日作戰。日本在雅爾達會議後曾多次接觸或試圖接觸蘇聯,希望能延長中立條約,並爭取蘇聯為中間人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7月16日波茨坦會議舉行。7月24日蘇聯召回在日本所有使館工作人員和家屬。7月26日會議後發表的中,丘吉爾、杜魯門和蔣中正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仍在等待蘇聯回應,避免對波茨坦宣言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