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首都計畫
首都計畫
時間
1927年04月18日 ~ 1937年12月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孔祥熙
、
宋子文
、
孫科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首都計畫》是1927年4月18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發布的旨在對南京市進行現代化改造的都市計畫文件。1930年至1937年隨著原計畫調整又制訂了《首都計畫的調整計畫》,1947年又制訂《南京市都市計畫大綱》。
計畫將首都劃為6個區域,住宅區分三個等級,居住三分之二人口的城南明清風格的老區被完整保留,在城北山西路一帶又另設高級住宅區。
有學者認為,南京首都計畫為國民政府北伐後,急欲重建的國家統治的手段與結果;首都計畫的歷史,一方面是南京因為被國民政府設為首都,因而空間被「都市計畫化」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是國民政府操控領土來鞏固國家統治的歷史。
背景:
1927年,以黃埔軍校為主力的國民革命軍攻佔南京,同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雖經短暫寧漢分裂,但是國民政府遵照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遺言,將南京設為首都的方向並不變,於是該政府宣布全國暫行的行政區劃中,將原本北京政府所設之金陵道省級城市,更名為南京市。
國民政府於1929年6月1日設立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其中中國三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不但擔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也被推選為該會主席。除此,委員中尚有當時政要數十名,如:胡漢民,戴傳賢,孫科,閻錫山等人。另外委員名單裡頭;尚有趙戴文、孔祥熙、宋子文,孫科為常務委員。
Top
發生過程:
首都建設委員會實際負責人孫科聘請了美國著名建築師墨非爲建築顧問,由清華大學留美學生呂彥直爲其該顧問助手,從事南京首都的整體都市計劃。
經過一年的努力,於1929年12月完成了《首都計劃》。它是近代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城市規劃文件。
就《首都計畫》內容裡面,最重要的是將南京劃分紫金山南麓爲中央政治區,傅厚崗爲市級行政區,長江兩岸爲工業區,南京中心主要公路幹道兩側與明故宮、新街口則爲商業區。除此,該計劃還設定鼓樓一帶爲文教區,山西路一帶爲新興住宅區,並籌設全國最大的墓園中山陵,來放置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另外,新建的12公里的中山大道,並規定南京市所有道路名稱均由國內大城市或省份名稱來命名。
在實際建設方面,首都建設委員會除了恢復兩江總督府建築舊觀作為南京總統府之外,也建構不少西洋化的建築作為政府部門用大樓。不僅此,還將山西路以西、西康路以東、草場門以內闢建爲新住宅區,於該區內興蓋大量住宅。自此,在首都建設委員會的推動下,1929年之後數年內,南京市成為中國少數,具有計劃性的現代都市。
歷史影響:
由於首都計畫的推展,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南京,在「黃金十年」期間有了長足的發展,重大建設一一推出,包括有:1927年始建明故宮機場,1929年擴建後開通民航。
1929年,作為全城的中軸線,從下關中山碼頭,穿過市中心,再向東到中山門全長12公里的迎陵大道建成,同年,南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山橋在下關惠民河上竣工。
1930年,為解決首都客貨運運力壓力,重建下關火車站
1931年,建成環島結構的新街口廣場和當時遠東最大的體育場—中央體育場。同年,京杭國道建成通車,並與此同時啟動了以南京為中心全國公路網建設。
1933年,首都水廠建成。同年,下關、浦口之間連接滬寧、津浦鐵路的火車輪渡通航。
1934年,修繕東、西水關,加建閘門。
1935年,方格網形式的道路系統基本成網,其中的絕大多數為柏油路。
1936年,中山碼頭及其附設車站歷時6年竣工。
1936年至1937年,首都電廠自主設計的兩台1萬千瓦汽輪機組相繼建成發電。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