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國語運動
國語運動
時間
1913 ~ 1987年07月15日
地點
中國、臺灣
相關人物
黎錦熙、魏建功、何容
國語運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國開始,在語言政策上主要的國語運動發展「國語統一籌備會」明確國音應當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作為標準,根據北京官話語音為國語標準音的基礎,刪除了不利拉丁化的北京話讀書音後形成,並訂注音符號等標準,並自19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國語蓬勃發展持續推動至1940年代。

在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設立方面,承續自1902年(清光緒28年)的國語文獨立設科,至1920年(民國9年)定名「國語」,1968年(民國57年)確立國語科課程標準的組織架構。政治思想的要求自1936年加入,1948年刪除。歷年來國語科佔小學教學科目總時數的平均百分比為30%。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5年接管臺灣後,隨著政權的轉移,使得原來使用所屬族群母語與舊有官方語言日語為主的臺灣人需要學習國語。

經過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常年推行,國語已成為現今臺灣最常使用的共同語言。相對於國語的強勢流通,臺灣本土語言則日漸式微。臺灣解嚴後,相對於北京官話為主的白話文,臺灣語文運動興起。之後隨者若干縣市相繼推行母語推行鄉土及母語教學,國語推行委員會整合各種母語的拼音、用字問題,內容包括河洛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等敎學。

事件背景:

中國的國語運動始於清朝末期,興盛於1920年前後,並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中國語文變革運動。鴉片戰爭後,外國來華傳教士制訂和推行的各種拼寫漢語方言的教會羅馬字方案開始大量出現,使各地教會中的文盲能夠在短時期內學會閱讀羅馬字《聖經》。

晚清以來,持續了大概50多年的國語運動中,提出了「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的口號,它的基本方向是向統一的書面語系統和統一的國語發音系統努力。1909年,資政院召開會議,議員江謙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1910年,官話改稱「國語」。

百日維新失敗後,禮部主事王照流亡日本。1900年,王照模仿日本片假名的形式,以一如國書(滿文)十二字頭之法,創製官話合音字母為北京話注音,出版了《官話合聲字母》一書。1902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從日本考察學政回國,為日本推行國語(東京方言)的成就所感動,向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上書,主張以京城聲口統一天下,以一統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