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國民族主義
中國民族主義
時間
1909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梁啟超
、
孫文
、
蔣中正
、
蔣經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國民族主義(英語:Chinese nationalism,也稱中華國族主義或大中華思想)是一種在中國的民族主義政治主張與意識型態,主張所有中國人都是屬於同一個單一民族(中華民族)。這個主張的人,希望將中國建立為中國人的民族國家,藉此以對抗外敵、民族整合以至一統思想。梁啟超是這個思想的最早推動人員。
1919年的五四運動被看成民族主義發展的里程,1925年五卅運動的爆發更使中華民族主義運動空前高漲,收回主權一時成為社會的潮流。前者出於捍衛國家主權,後者卻是捍衛中華文化。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中華民族主義的官方觀點深受當時現代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該觀點認為文化同化是把不同民族,納入「高度文明」的漢文化,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的成員,將中華民族塑造成血脈及文化相連的概念。
事件背景:
儘管中國長久保持一種以中原文明為中心的統一國家觀念,但以「中國人」作為民族觀念,歷史卻不長久,其創始於清帝國較晚時期的思想家梁啟超。
17世紀,滿族入主中原,建立清帝國後,又繼續對外擴張,把蒙古、西藏、新疆納入帝國版圖,為了鞏固對漢人的統治,對漢人又施行剃髮易服政策,避免漢人從外表上產生華夷之辨的矛盾。而當時的反抗運動部分以「反清復明」作號召,主張的是華夷之隔。
清朝末葉,太平天國於興起期間,起事一方重申華夷之辨,與清政府猛烈抗爭。隨著西方國家入侵中國,1900年終於爆發義和團運動,形成民族主義運動的雛型。
Top
發生過程:
1909年3月28日頒布了針對荷蘭國籍法的「出生地主義」,採用父系血統主義原則的《大清國籍條例》,這是中國第一部國籍法,也是中國第一部有關國籍的法律。《大清國籍條例》將包括滿、漢、回、蒙等不同文化血統之民族統轄於中國中華大「血脈」之中。「血統主義」原則加強了對於華人、華僑對中國的向心力和民族意識,促進海外華僑團結。
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黨曾以推翻滿清為主軸,並強調漢族正統,一度主張十八省獨立,後來轉而支持五族共和的理念,讓中華民國為清朝的繼承政權。
1919年的五四運動被看成民族主義發展的里程,1925年五卅運動的爆發更使中華民族主義運動空前高漲,收回主權一時成為社會的潮流。前者出於捍衛國家主權,後者卻是捍衛中華文化。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中華民族主義的官方觀點深受當時現代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該觀點認為文化同化是把不同民族,納入「高度文明」的漢文化,使之全部成為中華民族的成員,並將中華民族塑造成血脈及文化相連的概念。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入侵中國,日本軍國主義從此成為中華民族主義的焦點,這情緒延續至今。其後中華民族主義又受到了俄國人種學思想的影響。
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孫中山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中認為:「外來的(指少數民族)是四億人中的少數……所以就大多數說,四萬萬中國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同一言語文字、同一宗教、同一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我們中國四萬萬(人)不但是很和平的民族,並且是很文明的民族。」,主張應該把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
中華民國政府在二戰結束後接管臺灣,為了清除日本人在臺灣統治過的影響,而強化以血緣為主要的中華民族為中心的語言與教育政策,強調日本時代的黑暗面,且不時製造反日情緒,進而替後來轉進臺灣的中國國民黨執政(當時的主要執政黨)的中華民國政府能夠繼續偏安於這個區域,以逃避和轉移在中國大陸的失敗。
而中華民族主義者的一個目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重新統一」,其手段有武力、有和平,例如蔣中正的反攻大陸、蔣經國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漢賊不兩立」等,這是1991年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雙方共同陳述的一個目標,但雙方1990年代之後在統一的方式與形式上產生有很大的分歧。
歷史影響: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最高指導原則。馬克思列寧主義強調無產階級專政,認為民族主義只是資產階級用來分化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應該不分民族地聯合起來對抗資產階級。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並不強調中國民族主義,反而更強調馬克思主義下的國際主義。
冷戰的結束使人們看到的是民族主義情緒和抱負在全世界的復甦。在中國,六四事件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迅即衰退,致使中國共產黨轉而強化它作為最重要的愛國力量和民族自尊心的守護者的作用,為以繼續保有其執政地位尋求新的基礎。
近年來,中國民族主義的矛頭主要指向了兩類群體:一是曾入侵中國的國家如日本;另一些是不承認中國對其擁有統轄權的藏獨、疆獨、台獨等民族分離勢力。
而在台灣,1990年代後,伴隨臺灣民主化與本土化。李登輝所領導的中華民國非正式地放棄了支持終極統一的立場,而在事實上接受中華民國在台灣,強調主權在民、政府決策以民意為依歸,台灣的未來要由全體台灣人決定。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