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蔣經國
蔣經國 1910-1988
蔣經國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名字
經國
生日
1910年04月27日
卒日
1988年01月13日
籍貫
浙江省奉化縣
組織
中國國民黨
學歷
蘇聯列寧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
相關事件
蔣經國,別名建豐,俄文名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 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Елизаров),浙江奉化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蔣中正長子,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行政院長、國防部長、中國國民黨第一任黨主席等。

蔣經國為蔣中正與元配毛福梅之子,出生於浙江奉化,幼年由母親及祖母王采玉養育。1916年蔣經國入奉化武山小學,後入鳳麓學堂,但其上課內容多由蔣中正決定。1921年祖母王采玉逝世,蔣經國由蔣中正接至上海,由陳果夫與蔣中正側室陳潔如照顧,入萬竹高等小學、上海浦東中學就讀,但因參與五卅運動而遭退學。1925年蔣經國赴北京補習俄語,並決定赴俄留學,同年10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學,並取俄文名尼古拉,不久加入共青團,研究托洛斯基(Lev D. Trotsky)思想。

1927年4月,蔣中正發動清黨,中蘇關係緊張,蔣經國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發表演說,公開譴責蔣中正並斷絕父子關係;不久大多數留俄學生遭遣送回國,僅蔣經國等人留下。1928年,蔣經國入列寧格勒托爾瑪喬夫軍政學院學習軍事、政戰工作,並成為蘇聯共產黨候補黨員,但因與托洛斯基派交好而無法獲得晉用。蔣經國於1930年轉至兵工廠、農莊工作,1932年又被派往西伯利亞當礦工,不久後調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的烏拉爾重型機械廠任伐木工、技師、副廠長等,並成為《工人日報》主編,並認識芬娜(Faina Ipatyevna Vakhryeva, Фаина Ипатьевна Вахрева),兩人於1935年結婚,芬娜取中文名蔣方良。1936年底,蔣經國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但不到一個月即因蘇聯開始大整肅而被開除黨籍,並解除一切職務。1937年3月,蔣經國獲史達林同意,帶領家人返國。

蔣經國歸國後暫居於奉化老家,抗戰開始後轉居南昌,並加入國民黨,晉升陸軍少將,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新兵督練處處長,兼江西傷兵管理處處長等;後短暫至重慶接受黨政訓練,1940年重回江西,為江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在贛南推動新政,進行各項改革並收容大量難民,1942年底升任江西省政府委員。1944年,蔣經國調回重慶,在三民主義青年團、青年遠征軍任職。戰後,蔣經國出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與宋子文至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條約》。1946年,蔣經國晉升中將,於青年軍復員委員會任職,並獲選為制憲國大代表。1948年,政府推動幣制改革,蔣經國出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並至上海「打老虎」,調查並逮捕許多國民黨高層政要親信,包括孔祥熙之子孔令侃,蔣經國也因此被迫辭職,年底調任臺灣省黨部主委。

1949年12月,蔣經國隨蔣中正離開成都,此後未再回到中國大陸。抵臺灣後,蔣經國組織政治行動委員會,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負責情報、政戰工作,並鎮壓異議份子,1950年政工幹校成立,並進入國民黨政治核心。後蔣經國歷任退輔會主委、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長等職,任內晉升為二級上將,並開始動十大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蔣經國於1978年透過國民大會選為第六任總統,1984年連任,期間提拔李登輝、謝東閔等臺籍人士,並加速政治改革,於1987年解除臺灣的戒嚴狀態,隨後又解除黨禁、報禁等限制。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於臺北。編有《蔣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