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人物
-> 蔣經國
蔣經國
1910-1988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蔣
名字
經國
生日
1910年04月27日
卒日
1988年01月13日
籍貫
浙江省奉化縣
組織
中國國民黨
學歷
蘇聯列寧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
相關事件
中國青年軍
、
黃金運台
、
重慶會談
、
莫斯科中山大學
、
四大家族
、
民國通貨膨脹
、
中國民族主義
、
行政督察區
、
上海灘打虎
、
蔣經國招生
、
國統區通貨膨脹
、
永樂座
生平
期刊
專書
照片
年表
其它
蔣經國,別名建豐,俄文名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 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Елизаров),浙江奉化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蔣中正長子,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行政院長、國防部長、中國國民黨第一任黨主席等。
蔣經國為蔣中正與元配毛福梅之子,出生於浙江奉化,幼年由母親及祖母王采玉養育。1916年蔣經國入奉化武山小學,後入鳳麓學堂,但其上課內容多由蔣中正決定。1921年祖母王采玉逝世,蔣經國由蔣中正接至上海,由陳果夫與蔣中正側室陳潔如照顧,入萬竹高等小學、上海浦東中學就讀,但因參與五卅運動而遭退學。1925年蔣經國赴北京補習俄語,並決定赴俄留學,同年10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學,並取俄文名尼古拉,不久加入共青團,研究托洛斯基(Lev D. Trotsky)思想。
1927年4月,蔣中正發動清黨,中蘇關係緊張,蔣經國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發表演說,公開譴責蔣中正並斷絕父子關係;不久大多數留俄學生遭遣送回國,僅蔣經國等人留下。1928年,蔣經國入列寧格勒托爾瑪喬夫軍政學院學習軍事、政戰工作,並成為蘇聯共產黨候補黨員,但因與托洛斯基派交好而無法獲得晉用。蔣經國於1930年轉至兵工廠、農莊工作,1932年又被派往西伯利亞當礦工,不久後調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的烏拉爾重型機械廠任伐木工、技師、副廠長等,並成為《工人日報》主編,並認識芬娜(Faina Ipatyevna Vakhryeva, Фаина Ипатьевна Вахрева),兩人於1935年結婚,芬娜取中文名蔣方良。1936年底,蔣經國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但不到一個月即因蘇聯開始大整肅而被開除黨籍,並解除一切職務。1937年3月,蔣經國獲史達林同意,帶領家人返國。
蔣經國歸國後暫居於奉化老家,抗戰開始後轉居南昌,並加入國民黨,晉升陸軍少將,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新兵督練處處長,兼江西傷兵管理處處長等;後短暫至重慶接受黨政訓練,1940年重回江西,為江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在贛南推動新政,進行各項改革並收容大量難民,1942年底升任江西省政府委員。1944年,蔣經國調回重慶,在三民主義青年團、青年遠征軍任職。戰後,蔣經國出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與宋子文至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條約》。1946年,蔣經國晉升中將,於青年軍復員委員會任職,並獲選為制憲國大代表。1948年,政府推動幣制改革,蔣經國出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並至上海「打老虎」,調查並逮捕許多國民黨高層政要親信,包括孔祥熙之子孔令侃,蔣經國也因此被迫辭職,年底調任臺灣省黨部主委。
1949年12月,蔣經國隨蔣中正離開成都,此後未再回到中國大陸。抵臺灣後,蔣經國組織政治行動委員會,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負責情報、政戰工作,並鎮壓異議份子,1950年政工幹校成立,並進入國民黨政治核心。後蔣經國歷任退輔會主委、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長等職,任內晉升為二級上將,並開始動十大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蔣經國於1978年透過國民大會選為第六任總統,1984年連任,期間提拔李登輝、謝東閔等臺籍人士,並加速政治改革,於1987年解除臺灣的戒嚴狀態,隨後又解除黨禁、報禁等限制。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於臺北。編有《蔣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出版。
Top
中外雜誌 22
‧
學生與學死(懷許恪士師)
中外雜誌 49
‧
六十年來的中國(十二)
中外雜誌 58
‧
靳珩與羅裕
中外雜誌 94
‧
六遊寶島
‧
再論經濟危機與對策
中外雜誌 98
‧
戎馬生涯十五年-鑑秋憶往之三
中外雜誌 100
‧
我所受的庭訓
中外雜誌 101
‧
守 父靈一月記
‧
哀吾蔣公
中外雜誌 102
‧
勝利後的東北(上)
中外雜誌 108
‧
胡宗南在西昌
中外雜誌 110
‧
永懷 蔣公
中外雜誌 111
‧
外交司法圈裡四十年﹙三)
‧
梅臺思親
‧
憶「吳老頭子」稚暉師
‧
戴雨農其人其事﹙三)
中外雜誌 115
‧
憶戍金門(三)
中外雜誌 117
‧
美國名記者筆下的蔣經國
中外雜誌 119
‧
莫斯科中山大學抗共記-懷革命俠侶谷正鼎皮以書
‧
萬墨林在日本-萬墨林先生與我重逢記
中外雜誌 120
‧
陳大慶明達謙謹
中外雜誌 121
‧
陳大慶明達謙謹(一續)
‧
憶六弟繼春-一個青年積勞盡瘁的縣長
中外雜誌 122
‧
追憶俞鴻鈞先生
中外雜誌 123
‧
『其介如石』-父親逝世兩週年紀念文
‧
永憶慈暉-蔣公遺愛在華岡
中外雜誌 126
‧
抗戰初期策反偽軍記
中外雜誌 131
‧
我所認識的田炯錦先生
中外雜誌 138
‧
鐵血精忠傳(一)-戴笠史事彙編
中外雜誌 141
‧
海內海外一條心
中外雜誌 143
‧
我和他(三) 彩虹夢第六章
中外雜誌 144
‧
美加之行話世局-出席國際郵電工會大會追記
‧
烽火七年筆陣中-在中央社的一段難忘歲月
中外雜誌 145
‧
譚延闓父子軼事
中外雜誌 146
‧
維護中華郵政一頁辛酸史
中外雜誌 147
‧
悼念父親
中外雜誌 151
‧
榮總開刀記─兼懷盧至德院長
中外雜誌 155
‧
「也談古寧頭大捷」讀後-並就教鄭遠釗、張蘊琛二先生
‧
五十年滄桑-從報人到世界樂壇
‧
研考金門保衛戰
中外雜誌 160
‧
難忘的一年-七十生日有感
中外雜誌 162
‧
華僑教育家鮑事天
中外雜誌 163
‧
李萬居的身後事-魯莽書生李萬居終篇
中外雜誌 164
‧
漠南豪傑白雲梯
中外雜誌 165
‧
中大沿革簡述
中外雜誌 166
‧
悼郭鏡秋兄
中外雜誌 167
‧
八十自述(下)
中外雜誌 168
‧
教書、留學、從戎-八十回憶錄第一章
中外雜誌 170
‧
在驚濤駭浪中的一年-服務中央宣傳部回憶
‧
舟山兵火話當年
‧
書名「光復」尋舊「根」-四十七年讀書.教書.研究生涯
中外雜誌 171
‧
大智兼大勇.世紀起風雲 大舞台上的雷根
中外雜誌 173
‧
三十六年前外蒙行
‧
英雄島金門行(上)
‧
劉玉章將軍二三事
中外雜誌 174
‧
鞠躬盡瘁─趙聚鈺為國人留下一個典範
中外雜誌 177
‧
于斌與國民大會
中外雜誌 185
‧
抗戰時期的台灣義勇總隊(下)-駁正藍敏女士的自說自話
‧
模範軍人胡宗南(續完)
‧
蘆溝曉月照廢興
中外雜誌 190
‧
記孫科博士
中外雜誌 191
‧
往事述感(六)
中外雜誌 192
‧
青年服務團憶往
‧
韓戰敵後諜報內幕
中外雜誌 193
‧
抗戰時期的青年軍
‧
追念戴伸甫先生
‧
閒話郭沫若(下)
中外雜誌 197
‧
張大千拒絕中共『禮遇』(下)
中外雜誌 198
‧
青年軍史話-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中外雜誌 199
‧
又見溪頭
‧
追懷陳大慶將軍
中外雜誌 200
‧
憂患見真情-追懷李宗黃先生
中外雜誌 201
‧
白內障開刀記
中外雜誌 204
‧
德.英.荷蘭之旅
中外雜誌 205
‧
拾夢抒懷(五)
中外雜誌 206
‧
公共圖書館的任務和使命
‧
張大千的一生
‧
體壇鬥士牛炳鎰
中外雜誌 207
‧
回首臺北-蔣經國建立型模幻想成真萬民廣被
‧
南美行腳(上)
中外雜誌 208
‧
中興國劇社公演誌盛
中外雜誌 209
‧
泥土的芬芳
中外雜誌 210
‧
東征北伐抗日反共(下)-黃埔建校六十周年的回顧與前瞻
‧
金門巡禮
中外雜誌 211
‧
空軍留美雜憶(下)
‧
桂永清將軍與我--紀念桂永清將軍逝世三十週年
‧
畫壇怪傑張大千(下)
中外雜誌 212
‧
千里共嬋娟(二)一個女兵的自述
中外雜誌 213
‧
拾夢抒懷(十三)
‧
馬祖行
中外雜誌 215
‧
公共圖書的功能(下)
‧
風塵逸俠吳稚暉(下)
‧
豎立臺海精神(下)-八二三臺海戰役補遺
中外雜誌 217
‧
四訪檀島話今昔-鄭彥棻先生歸來談片
中外雜誌 218
‧
軍中生活憶往
‧
戴雨農軼事(三)
中外雜誌 219
‧
劫後隨筆(上)
‧
浪淘一將軍-追憶老長官熊式輝
中外雜誌 220
‧
俞鴻鈞忍辱負重(一)
中外雜誌 221
‧
放眼臺海兩岸(一)
中外雜誌 222
‧
放眼臺海兩岸(二)
‧
紀念七七抗日戰爭的時代意義
中外雜誌 223
‧
放眼臺海兩岸(三)
‧
浪裏白條麻臉漢:傳奇怪人于國楨(下)-拳頭上站得人,膀子上跑得馬的奇男子
‧
勝利前後(上)-中央幹校與青年軍政工班
‧
魏景蒙渾身是勁
中外雜誌 224
‧
放眼臺海兩岸(四)
‧
長春國慶閱兵回憶
‧
勝利前後(下)-勝利還都與青年軍復員
中外雜誌 226
‧
也談傳奇怪人于國楨
中外雜誌 227
‧
當代人物趣事軼聞(終篇)
中外雜誌 228
‧
永懷張其昀老師
中外雜誌 229
‧
昨日.今日與明日-中國人的建國使命
‧
為鄭介民辯誣(三)
‧
最長的一夜
‧
懷念周鯨文先生
中外雜誌 231
‧
蔣公的身教與言教
中外雜誌 237
‧
周至柔上將與我(下)
‧
駕長風破萬里浪(上)-太康軍艦充任蔣公座艦記
‧
盧漢這個人
中外雜誌 242
‧
風蕭蕭兮易水寒
中外雜誌 246
‧
在歷史的逆流中游泳(二)
中外雜誌 248
‧
齊世英風骨嶙峋
中外雜誌 250
‧
珍惜這塊乾淨土
‧
高山仰止(上)-永懷何應欽上將
中外雜誌 251
‧
戴笠的生活片段(三)
中外雜誌 252
‧
日新崗上.頑石點頭
‧
永懷經國先生
‧
再活十年就好了-敬悼 蔣經國總統
‧
江西剿共記
‧
感念蔣經國先生
‧
蔣經國永遠活在國人心中
‧
蔣經國生平事蹟簡表
‧
蔣經國的故事
‧
懷念蔣經國先生
‧
難忘的老長官
中外雜誌 253
‧
中蘇談判內幕-追記蔣經國先生最動人的演講
‧
永懷經國先生
‧
亦師.亦友.亦長官
‧
迎接新時代
‧
哀悼經國先生
‧
痛悼蔣總統經國先生
‧
感懷經國先生
‧
蔣經國二三事
‧
蔣經國與民主憲政
中外雜誌 254
‧
民主、法治、理性統一中國
中外雜誌 255
‧
平凡的偉大-由生活點滴追思經國先生
‧
吾愛吾師,吾師更愛真理
‧
筧橋!我會回來
中外雜誌 256
‧
無盡的悲慟
‧
選禍話當年-憶唐嗣堯談馬漢三之死
中外雜誌 257
‧
南岳夏令營受訓記
‧
誅文奇談
中外雜誌 258
‧
狂狷俠士王崇五(下﹚
中外雜誌 260
‧
關麟徵失勢的內幕-被埋沒的反共戰將
中外雜誌 261
‧
人間天上兩茫茫:追憶于斌樞機
‧
梅貽琦傳稿(八)
‧
萬耀煌主政湖北-七省主席幕中記之七
中外雜誌 262
‧
我見我思-恭聆國父演講三民主義的感受
中外雜誌 263
‧
貴而無驕宅心仁厚
‧
認識蔣經國(上)
‧
蔣經國回國記
‧
蔣經國的小故事
‧
蔣經國與新贛南(一)
中外雜誌 264
‧
往事知多少
‧
認識蔣經國(下)
‧
蔣經國與新贛南(二)
中外雜誌 265
‧
蔣經國與新贛南(三)
中外雜誌 267
‧
梅貽琦傳稿(十一)
中外雜誌 276
‧
往事點滴在心--中視成長的回憶
中外雜誌 278
‧
毛人鳳殺杜長城
‧
我與臺中高農
‧
歷史的傷口
中外雜誌 279
‧
官不聊生─郭婉容立院受屈
‧
與唐榮共患難
中外雜誌 280
‧
王懋功與綏靖區地政工作(下﹚─ 七省主席幕中記之七
‧
生死兩茫茫─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
中外雜誌 281
‧
情不醉人人自醉──蔣經國章雅若戀情外一章
中外雜誌 282
‧
東北變色記(十六﹚──律鴻起的故事
‧
政海搜祕錄(一﹚
中外雜誌 283
‧
政海搜祕錄(二﹚
中外雜誌 284
‧
政海搜祕錄(三﹚
中外雜誌 285
‧
章亞若生死恨(揭開蔣太太死亡之謎﹚
中外雜誌 287
‧
張羣傳奇
中外雜誌 289
‧
飲水思源-談北迴鐵路興建經過
中外雜誌 291
‧
念故人于新民劉玉梅-「孫立人兵變」外一章
‧
寫作與我-我的小說世界
中外雜誌 294
‧
王雲五傳奇
‧
經建風雲錄-創造台灣奇蹟羣像(中)
‧
蔣孝武英年早逝
中外雜誌 295
‧
共軍吞沒東北內幕
‧
經建風雲錄(下﹚
中外雜誌 296
‧
國建縱橫談
中外雜誌 298
‧
憶陳果夫先生
中外雜誌 299
‧
永懷鄭心雄兄
中外雜誌 300
‧
政海秘聞 陳誠臨危受命
中外雜誌 301
‧
陳金讓任重道遠
中外雜誌 303
‧
老兵的禮讚-行政院國軍退輔會今昔
‧
國建甘苦談(一)-蘇澳港擴建經緯
‧
華松年「經建風雲錄」讀後
中外雜誌 304
‧
國建甘苦談(二)-臺鐵西部幹線電氣化
中外雜誌 305
‧
國建甘苦談(三)中正國機場的建設
中外雜誌 307
‧
五口通商話滄桑走馬看半壁江山(二)東南行腳聞思見
‧
谷正綱其人其事
‧
神秘人物(一)軍事情報家鄭介民
中外雜誌 308
‧
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
‧
江湖夜雨十年燈我的從政生涯(一)
‧
周書楷執著許國
‧
政要養成所(上)-揭開「國關中心」的神秘面紗
中外雜誌 309
‧
江湖夜話十年燈-我的從政生涯(二)
‧
政要養成所(下)-揭開「國關中心」的神秘面紗
‧
袁守謙傳
‧
陳孫祿卿女士事略
中外雜誌 312
‧
記吳輝生將軍
‧
趙耀東傳奇
中外雜誌 313
‧
東北風雲錄(終篇)
‧
連戰皆捷
中外雜誌 317
‧
台灣奇人陳啟川
中外雜誌 318
‧
無雙國士俞大維
中外雜誌 319
‧
碧海青天菩提心 紀念陳大慶夫人胡次瑩女士
中外雜誌 320
‧
三寶太監傳奇 鄧小平要效法鄭和
‧
儒將鄭為元
中外雜誌 321
‧
真讀書人韓忠謨
‧
從公務上認識孫運璿
‧
惡耗遲傳四十年 青海勇士沈煥章昆明殉國記
‧
蔣經國新傳(一﹚
中外雜誌 322
‧
空軍英雄陳懷生(下﹚
‧
蔣經國與孫運璿
中外雜誌 323
‧
財經巨人嚴家淦
‧
蔣經國新傳(三﹚
中外雜誌 324
‧
我對孫立人的認識
‧
蔣經國新傳之四
‧
嚴家淦的志業
中外雜誌 325
‧
生死兩茫茫(中﹚- 蔣經國新傳之四﹚
‧
嚴家淦的故事
中外雜誌 326
‧
生死兩茫茫(下)-蔣經國新傳之四
中外雜誌 327
‧
小漣漪的光華-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上)
‧
幽默.豪放.爽朗.剛直-朱士烈傳真
‧
懷念杭立武先生
‧
贛南辦訓練-蔣經國新傳之五
中外雜誌 328
‧
中日關係史話(二)-斷航‧復航
‧
律師改行從政-公務生涯雜憶之二
‧
軍人中的軍人-王洽南與海軍陸戰隊
‧
重慶中央幹校-蔣經國新傳之六
中外雜誌 329
‧
西北東南行──蔣經國新傳之七
中外雜誌 330
‧
口頭禪
‧
危急存亡之秋──蔣經國新傳之八
‧
新政壇大明星:宋楚瑜擁抱群眾
中外雜誌 331
‧
政治部與政戰學校──蔣經國新傳之九
中外雜誌 332
‧
關於章亞若之死
中外雜誌 333
‧
主持情報工作:蔣經國新傳之十
‧
留美雜憶之一:宋楚瑜在柏克萊
‧
詩人、教授、立委-王大任的故事
中外雜誌 334
‧
主持退輔會──蔣經國新傳之十一
‧
馬樹禮在東京
‧
愛國學人蔣廷癟
‧
諜海蛟龍:憶說七位國安局長
‧
警察生涯酸甜苦辣(二)
中外雜誌 335
‧
英雄無名:兵工事業家陳哲生
‧
操控國防事業──蔣經國新傳之十二
中外雜誌 336
‧
建設‧格新‧便民:蔣經國新傳之十三
中外雜誌 337
‧
陳立夫講政壇內幕
‧
陳舜耕丟官內幕
‧
溫哈熊其人其事
‧
蔣經國訪美遇刺記──溫哈熊回憶錄之三
‧
蔣經國新傳終篇
中外雜誌 339
‧
台北「四人幫」之王:蔣經國的摯友王新衡
‧
悼念熱愛中國的李約瑟博士
中外雜誌 341
‧
台灣省交通處長 陳樹曦回憶錄之七
‧
服務台灣公路局雜憶(下)
中外雜誌 342
‧
交通建設重大措施 陳樹曦回憶錄之八
中外雜誌 343
‧
世界名人宋美齡
‧
蔣經國的非凡作風 陳樹曦回憶錄之九
中外雜誌 344
‧
陳樹曦回憶錄之十 再攀人生新高峯 調離省府轉進中央
中外雜誌 345
‧
在春風裡 二哥蔣緯國其人其事
‧
常勝將軍 劉安祺傳奇(下)
中外雜誌 346
‧
交通部酸甜苦辣 陳樹曦回憶錄之十二
‧
章孝嚴的天倫痛 談「認祖歸宗」
‧
驟失上歡抑鬱以終 羅列外傳(四)
中外雜誌 348
‧
多是過江猛龍:政大東亞所風雲
‧
蔣經國與青年軍
中外雜誌 349
‧
除萬難‧飛上青天
中外雜誌 350
‧
五十載煙雲盡付笑談中── 陳樹曦回憶錄終篇
中外雜誌 354
‧
我曾有過私房錢 燈下憶往之一
‧
難忘的知己 模範幕僚長瞿韶華
中外雜誌 355
‧
空軍名將 劉國運的故事
‧
敢作.敢為.敢言 王作榮特立獨行
中外雜誌 356
‧
火燒島傳奇歲月 風起雲湧綠島春秋 島主唐湯銘的故事
‧
點滴在心頭 燈下憶往之三
中外雜誌 357
‧
中外名人傳(二十)
‧
中非皇帝台灣愛妃 外交工作雜憶(上)
‧
政壇不倒翁 黃少谷傳奇
‧
歷史公案關係人 章孝嚴的義父母 潘宜之夫婦
中外雜誌 363
‧
健康長壽的秘訣(下)我的養生之道
中外雜誌 364
‧
生離死別蝶戀花:戲說毛澤東之十五
‧
金蘭之交甘苦共嚐:蔣介石的盟兄弟(上)
中外雜誌 365
‧
金馬風雲憶昔時-一頁總體戰的剪影
中外雜誌 366
‧
中外名人傳(二十九)
‧
滾滾紅塵盡血淚-六十年見聞之七
‧
繁華落盡見真醇-追憶蔣孝勇
中外雜誌 369
‧
蔣緯國海天孤憤(上)-記幾樁突出的事件
中外雜誌 372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蔣經國與台灣
‧
蔣經國的故事 經國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作
中外雜誌 376
‧
中外名人傳(三十九)
中外雜誌 377
‧
中外名人傳(四十)
中外雜誌 378
‧
百戰名將.百歲人瑞 薛岳傳奇(下)
‧
海軍官校粹勵四年 懷念海軍生活之一
中外雜誌 379
‧
外交教父沈昌煥
‧
由農業專家到政壇和事佬 蔣彥士二三事
‧
流亡學生生活 戰時投考大學記困
‧
乘風破浪萬里行 海軍敦睦艦隊遠航記
中外雜誌 380
‧
八放才子逍遙人生 沈昌煥伯伯的另一面
‧
攜手不同心 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簡記
中外雜誌 381
‧
赴美接艦佳話雋聞 懷念海軍生活之四
‧
跟死神賽跑 投效空軍憶抗戰(上)
中外雜誌 383
‧
打造台北新樂園 馬英九挑戰未來(上)
中外雜誌 385
‧
中外名人傳(四十八)
‧
天使雄風飛彈時代 懷念海軍生活之八
‧
感念沈昌煥先生
‧
還原歷史真相 蕭毅肅上將軼事(二)
中外雜誌 386
‧
還原歷史真相 蕭毅肅上將軼事(三)
中外雜誌 388
‧
沙王訪華記盛 外交圈外雜憶之一
中外雜誌 389
‧
中外名人傳(五十二)
‧
古調今彈 難忘的一次行政院會
中外雜誌 390
‧
華人之光 美國軍校的中國龍鳳 由溫應星到何之元
中外雜誌 393
‧
中外名人傳(五十六)
‧
現代孔明回協龍頭 白崇禧上將與回教
中外雜誌 395
‧
心理學家志行高潔 陳雪屏的一生
中外雜誌 397
‧
在異鄉不為異客 外交生涯憶往(六)
中外雜誌 398
‧
中外名人傳(六十一)
‧
文風武將 于豪章別傳
‧
難忘的往事 海軍咸陽艦輪機部開路先鋒
中外雜誌 399
‧
中外名人傳(六十二)
中外雜誌 401
‧
七十年前留俄女學生 我的母親張岫嵐
‧
文人武將.外交元勳 長憶沈昌煥部長
中外雜誌 402
‧
忠魂離恨天 國府過去的軍中人權
中外雜誌 405
‧
美國維州軍校傑出校友 中國名將孫立人
‧
捐血運動感人的故事(下)
中外雜誌 406
‧
中外名人傳(六十九)
‧
最新應用文陳序
中外雜誌 408
‧
中外名人傳(71)
‧
酸甜苦辣…往事只堪回味 坎坷半世紀闖蕩五十年(上)
中外雜誌 409
‧
中外名人傳(72)
‧
國際大騙子滿口荒唐言 將經國被牽涉一件外交騙案
‧
酸甜苦辣…往事只堪回味 坎坷半世紀闖蕩五十年(下)
中外雜誌 410
‧
中外名人傳(73)
‧
軍人政治家 陳大慶傳真
‧
愛國學人 任卓宣教授奇遇記
中外雜誌 411
‧
中外名人傳(七十四)
‧
永遠的懷念 追思夫君瞿韶華
‧
我所知的 五不將軍桂永清
‧
留俄及歸國的回憶
‧
懷念外交戰友沈昌煥
中外雜誌 412
‧
永恆的懷念和崇敬 謙稱馬前一卒的胡宗南上將軍
‧
由大陸到台灣 漫天烽火話當年
‧
愛國英雄,壯志已酬 難忘的老長官謝東閔
中外雜誌 413
‧
一代國土李國鼎
‧
小人物與大將軍 敬懷孫立人(上)
中外雜誌 414
‧
祖國江山戀(下) 開封名園.洛陽牡丹.鄭州黃河渡
中外雜誌 416
‧
中外名人傳(七十九)
‧
國共和談過招史話(二) 騷星江青在重慶
中外雜誌 418
‧
英雄?!罪人?!張學良百年傳奇的一生
‧
孫立人上將與幼年兵
中外雜誌 419
‧
懷念將門虎子鄭心雄博士
‧
難忘的兩次意外折磨 海軍工作四十年
中外雜誌 420
‧
張學良口述歷史謎中謎
中外雜誌 421
‧
中外名人傳(八十四)
‧
兩岸密使始祖 胡偉克其人其事
中外雜誌 422
‧
八千里路雲和月 祖國江山戀
‧
周中峰其人其事
‧
怪傑鄧小平的感情世界(上)
中外雜誌 423
‧
沈祖懋壯志未酬
‧
海軍工作四十年(四) 巧合或迷信?
‧
報業巨擘 余紀忠其人其事
中外雜誌 424
‧
文化長城永遠挺峙 哭一代報人余紀忠
中外雜誌 425
‧
一步一腳印足跡遍全國丘念台其人其事
‧
中外名人傳(八十八)張彝鼎;西元寺公望;祁宗漢;海爾賽;李濟琛
‧
海軍工作四十年(五)
中外雜誌 426
‧
鋼琴哲人蕭滋
中外雜誌 427
‧
解密高手魏大銘傳奇
中外雜誌 428
‧
中國之友魏德邁上將的功績
‧
吳大猷性情中人
‧
軍職外調十年煎熬台灣機械公司十年艱辛
‧
懷念球王李惠堂
中外雜誌 429
‧
江南才賢.杏壇墾荒紐長耀先生百年冥誕感言
‧
西陲手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三)
‧
周天翔與台視
中外雜誌 431
‧
中外名人傳(九十四)
‧
以「愛」薪火相傳 永懷父親
‧
記謝肇齊將軍二三事
中外雜誌 432
‧
懷舊憶往 中鋼十九年
中外雜誌 436
‧
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功臣 紀念李國鼎資政逝世兩週年
中外雜誌 438
‧
海軍工作四十年(八)-赴大陳作戰回台蒙冤受屈
‧
篳路藍縷共建園區(上)-謹以本文紀念徐賢修先生
中外雜誌 439
‧
平凡中見真性情-蔣經國的小故事
中外雜誌 440
‧
從溪口到成都
中外雜誌 443
‧
雲南政軍改組 李宗黃任主席龍雲下台內幕
中外雜誌 444
‧
劉廉一與蔣經國恩怨錄
‧
憶說羅友倫上將夫婦的遺澤與風範
中外雜誌 445
‧
愛國女童楊惠敏(二)
中外雜誌 446
‧
捐血運動感人的故事
‧
蔣經國總統的民間好友 交通奇才林則徐功垂青史
中外雜誌 448
‧
作家文摘 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
‧
客家首任立法院長 黃國書其人其事
中外雜誌 449
‧
雷根寫下生命璀璨的篇章
中外雜誌 450
‧
我與金世鼎大法官的一段奇緣
‧
億萬富豪不留財產給子孫 南僑奇人陳嘉庚(二)
中外雜誌 451
‧
商場悍將文壇高手 雙料奇才許希哲
中外雜誌 452
‧
白萬祥將軍與四維劇校的奇緣
‧
時時令追隨.事事成回憶 敬悼白萬祥先生
‧
追懷風骨嶙峋的梁肅戎院長
‧
華文報業史的一段紀錄 念何世禮.話工商報
中外雜誌 453
‧
在復興崗上
中外雜誌 454
‧
生長兵間老太平(四) 響應號召參加青年軍
‧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
‧
會見蔣經國嚴家淦都留下好印象 南僑奇人陳嘉庚(六)
中外雜誌 455
‧
在台波逐五十餘載(七) 從沒有家的家鄉流浪到有家的異鄉
‧
愛護青年與重視教育 我對經國先生的認識
‧
憶中國公學的良師益友
中外雜誌 456
‧
訪延安後及陳儀禍閩事與蔣介石翻臉 南僑奇人陳嘉庚(八)
中外雜誌 457
‧
石油秘辛 石油工業與台灣經濟
‧
立法院劉闊才院長辭職經緯
‧
情治幹才 楊蔚的傳奇人生
‧
蔣經國李宗黃會贛州
中外雜誌 458
‧
籌建新竹科學園區的回憶
‧
讀此集如見聖人完人德容之茂 于右任誕辰發表「景行行止」紀念集
中外雜誌 459
‧
曾國藩的中興大業靈丹(下) 從馬英九的「請纓負責」談起
‧
蔣經國兼領經合會二三事
中外雜誌 460
‧
台灣憶往之一
‧
生長兵間老太平(十) 主持國際航空版
中外雜誌 461
‧
海軍老將 楊元忠的滄海波瀾
‧
樂儀隊換裝.萬博會驚艷 北一女的迷你裙(上)
中外雜誌 462
‧
生長兵間老太平(十二) 任總經理與副社長
‧
記者生涯夢一場
‧
追懷正統文化人 沈展如和李白虹
‧
新聞自由與政府權力-從幾個實例看蔣經國時期的新聞自由尺度
‧
樂儀隊換裝.萬博會驚艷 北一女的迷你裙(中)
中外雜誌 463
‧
台灣憶往之四
‧
梁肅戎風骨嶙峋浩氣長存
中外雜誌 464
‧
伊斯蘭權威石萬英
‧
老警衛朱德成見證政壇秘辛
中外雜誌 465
‧
在台波逐五十餘載(十七) 從沒有家的家鄉流浪到有家的異鄉
中外雜誌 466
‧
孫運璿的風範與偉績
‧
馬鶴凌有志未竟
中外雜誌 467
‧
工程才子 李惟梁蒙冤錄(三)
‧
臺灣文化觸角伸向西葡兩國
‧
鶴老西歸有夢未圓
中外雜誌 468
‧
參加台灣經建工作憶往 加工出口區二十年(三)
中外雜誌 469
‧
北平四中同學平宗誠 郎聲說笑談李敖(中)
‧
為胡宗南上將辯誣止謗(上)-斥張戎著書謬說兼紀念胡宗南將軍逝世四十四週年
中外雜誌 470
‧
大時代的尖兵逐漸黯淡 記陸軍的「精忠報」與恩師張佛千教授
‧
北平四中同學平宗誠 郎聲說笑談李敖(下)
‧
追懷空軍通信泰斗梅汝琅將軍
中外雜誌 471
‧
孫運璿高風亮節垂範政壇
‧
崢嶸歲月話稅警
中外雜誌 472
‧
百歲人瑞馬樹禮仰華夏歌大風 期許民主西進全民均富兩岸共榮
中外雜誌 477
‧
江海東任俠尚義關岳遺風
‧
我所知道的兩位蔣公
‧
李煥先生給我的啟發與指引─為李錫公九秩大壽而作
中外雜誌 486
‧
大陸庫存黃金運送臺灣秘辛
中外雜誌 489
‧
空軍上將羅機墜樓原因如謎
‧
領袖鐵衛隊的精神原貌 憲兵特別警衛營服勤舊憶
中外雜誌 490
‧
笑語溫馨燦爛‧才識卓越宏遠 追憶蔣緯國上將的特立獨行(下)
‧
懷念台北三軍球場的風光歲月
中外雜誌 499
‧
追述在大陸大學學術演講的經過
中外雜誌 500
‧
吳稚暉突破舊習氣,啟迪新思維(下)
東方雜誌 684
‧
贛南建設運動
東方雜誌復刊 841
‧
東方論壇─從年齡看這次內閣局部改組
東方雜誌復刊 849
‧
運用人力與發揮民智
東方雜誌復刊 850
‧
蔣副院長訪美之行
東方雜誌復刊 851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64
‧
從歷史文獻中看中國在臺澎的主權
東方雜誌復刊 876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77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78
‧
時事日誌
‧
從蔣院長寫給各級行政人員的公開信說起
東方雜誌復刊 879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84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90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91
‧
六十二年國家建設研究會記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93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95
‧
時事日誌
‧
經濟現代化必須經過產業合併
東方雜誌復刊 896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97
‧
時事日誌
‧
國際學人對臺灣農業發展之評議
東方雜誌復刊 899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03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04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05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07
‧
中央山脈東側的斷面剖析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09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12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13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38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42
‧
台灣農業賦稅制度之演變
東方雜誌復刊 943
‧
三大國是
東方雜誌復刊 944
‧
修憲與兩權
東方雜誌復刊 946
‧
時事日誌
‧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參加記
‧
憲政新紀元
東方雜誌復刊 947
‧
敬賀第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
東方雜誌復刊 950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52
‧
古寧頭大捷廿九週年紀念感言
東方雜誌復刊 954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58
‧
「地方自治與新縣制」讀後
東方雜誌復刊 959
‧
實施司法陪審為建立民主制度之基礎
東方雜誌復刊 965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71
‧
中共蘇俄友好條約終於廢止
東方雜誌復刊 974
‧
對國建會教育方面的建議
東方雜誌復刊 977
‧
選舉罷免法與地方選舉法規比較論
東方雜誌復刊 982
‧
如何推行三民主義的教育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986
‧
抗戰前蘇嘉湖地政工作
東方雜誌復刊 1020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1021
‧
經濟持續成長應有的政策取向
東方雜誌復刊 1027
‧
新的經貿導向
東方雜誌復刊 1045
‧
新聞工作者的自省與自覺
東方雜誌復刊 1050
‧
馬克斯主義在中國之死滅
東方雜誌復刊 1069
‧
十三全大會的評價
東方雜誌復刊 1074
‧
求言若渴 從善如流-與蔣經國先生最後晤談的回憶和感想
東方雜誌復刊 1075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1088
‧
時事日誌
Top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第一節 家世概述
書名:
人物春秋 第三集
‧
陳大慶明達謙謹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陳大慶明達謙謹
‧
模範軍人胡宗南
書名:
張大千傳奇
‧
張大千年表
‧
張大千拒絕中共禮遇
‧
張大千的故事
書名:
傳記精華 第四集
‧
重慶市長驚風駭浪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黃天邁外交英才
書名:
蔣復璁先生傳記
‧
第一輯 家世.足跡.貢獻 第四章 在台時期的文化成就
‧
跋
‧
圖片
‧
編著者簡介
書名:
公元一九二七
‧
第七章 寧漢內江 喋血建國
‧
第十一章 蔣宋合璧 縱橫華夏
書名:
經典女人-孟小冬
‧
第一章 冬皇出世 ‧ 童年時代
Top
蔣方良與蔣經國2
蔣方良與蔣經國
1910 年
4月27日
※宣統 2 年農曆 3 月 18 日,蔣經國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出生。父親為蔣中正,母親為毛福梅,幼名建豐。
1911 年
是年
※蔣中正為參加武昌起義,自日本返國。
1912 年
是年
※中華民國政府於南京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1913 年
是年
※蔣中正攻擊江南製造局,未能攻克,暫赴日本。
1914 年
是年
※ 蔣中正奉孫中山命,返國主持滬、寧討袁軍事,事洩再度赴日。同年中華革命黨成立於日本東京。
1915 年
是年
※蔣中正返國與陳英士等策動肇和兵艦討袁。
1916 年
是年
※入武山學校,受教於周東。蔣中正出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
1917 年
是年
※受教於顧清廉。
1919 年
是年
※北京發起學生愛國運動,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0 年
是年
※ 蔣中正命蔣經國轉學至龍津學校,並自訂蔣經國課程,請王歐聲加以 教導。
1921 年
是年
※蔣經國轉學到奉化縣鳳麓學堂接受傳統教育。蔣中正按照自己理想去培育蔣經國。因此他讓蔣經國讀四書五經、《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
同年
※祖母王太夫人病逝,蔣中正返鄉奔喪,蔣經國與父親有較多時間相處。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
11月23日
※蔣中正連日處理家務,與毛福梅、姚冶誠,宣告脫離家庭關係,並析定蔣經國、蔣緯國家產。
1922 年
是年
※轉學至上海的萬竹小學四年級。仍由王歐聲指導古文。同時學英文、《孟子》、《論語》二書。
6月
※陳炯明叛變。
1923 年
是年
※蔣中正出任大本營參謀長。
8月
※蔣中正率「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聯,國民黨欲與蘇聯合作。蔣中正經常以書信指導蔣經國,訪蘇期間亦不例外。
1924 年
是年
※畢業於萬竹小學高級部。參觀黃埔軍校。
1925 年
是年
※孫中山於 3 月 12 日病逝北京。蔣經國進上海浦東中學就讀。五卅慘 案發生,蔣經國在愛國心驅使下參與 4 次示威活動。
6月
※蔣中正將蔣經國轉學至北京海外補習學校,由吳稚暉教導。決心留學俄國,與吳稚暉商量,並至黃埔徵得蔣中正同意。
10月
※加入中國國民黨。
10月19日
※由上海出發,經海參崴,前往莫斯科。
11月底
※抵達莫斯科,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就讀。
12月3日
※蔣經國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編輯明日壁報「紅牆」到午夜。
1926 年
是年
※以俄文學習歷史與社會科學。積極參與學校活動與共產黨員會議。醉心托洛斯基(Leon Trotsky)。
7月
※蔣中正展開北伐。
1927 年
是年
※於中國國民黨清黨行動後發表譴責蔣中正的宣言。
5月下旬
※被迫放棄托洛斯基運動,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申請返國未准,入伍軍隊,派至駐莫斯科紅軍第 1 師為學員。
1928 年
是年
※進入列寧格勒之紅軍托瑪契夫中央軍事及政治學校(Central Tolmatchev 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stitute)深造。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團 指控蔣經國成立「江浙同鄉會」,後證實為假案,於不自覺的情形下差點被處以死刑。
1929 年
12月
※被吸收為蘇共候補黨員。
1930 年
5月
※畢業,再度申請回國,依舊未批准。被指派擔任莫斯科列寧學院(即中山大學改名)的中國畢業生參觀團副指導員。
10月
※於狄拿馬電廠(Tinama Electrical Plant)工作,並於夜校讀書。
1931 年
是年
※ 因與中共代表陳紹禹起爭執,於冬天被派至石可夫農村(Shekov Village)勞動。
1932 年
10月
※被要求回到莫斯科,再度因為與中共代表的衝突,被派至烏拉山側的斯弗朵夫斯基市(Sverdovsky),於車站擔任苦力,病倒。
1933 年
1月
※病癒後,被蘇共烏拉爾省黨部以「參加生產勞動」為名派至阿爾泰金礦,應該是為了讓蔣經國養病,遠離污染嚴重的斯弗朵夫斯基市。
3月
※回到斯弗朵夫斯基市,於烏拉(Uralmash)重型機械廠工作。
同年
※認識芳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Faina Epatcheva Vahaleva)(後來蔣 中正為其取中國名字為芳娘,蔣經國改為方良)。
1934 年
是年
※南京政府提出恢復南京與莫斯科關係,以及遣返蔣經國的議題。蔣經國擔任分廠副廠長以及報紙《重工業日報》(Heavy Machinery)主編。俄方為檢查蔣經國忠誠度。
8月-11月
※加強監視。
1935 年
1月
※被召回莫斯科,並與斯大林一同進餐。於中國刊登蔣經國給母親的公開信,根據判斷應為陳紹禹代蔣經國所寫。
3月
※與芬娜結婚。
12月
※生下長子蔣孝文。
1936 年
9月
※遭免除職務,失業在家。
11月
※復職,蘇共當地黨部並要他提出候補黨員轉正的申請。
12月12日
※中國發生西安事件。
12月15日
※做出「接受蔣經國為第四類布爾什維克黨員的決議」,成為正式黨員。
1937 年
3月
※寫信給斯大林,第三度要求回國。俄國外交部請蔣經國至莫斯科,批准回國的要求。
3月25日
※回國。
4月19日
※抵達。回到浙江溪口鎮,重拾中國經籍。
7月
※抗戰爆發。
10月
※遷至江西南昌。
1938 年
1月
※出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兼江西省青年服務團總隊長及江西省保安處新兵督練處長。
2月
※長女蔣孝章出生。
4月
※中國國民黨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蔣經國擔任三青團中央委員,江西省支團幹事。
同年
※蔣中正在南昌指揮防務。
1939 年
3月
※被調往重慶參加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二期受訓。
6月
※出任江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及贛縣縣長。
8月
※成立江西省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
12月
※開辦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幹部訓練班,訓練全省在校及社會青年代表。母親毛福梅遭日軍轟炸身亡,蔣經國返回溪口鎮,日後設「以血洗血」石牌。
1940 年
是年
※主持江西省第四行政區擴大行政會議,通過蔣經國提出的〈新贛南建設的三年計畫〉。
1941 年
是年
※主持江西省第四行政區幹部講習班。發表「新贛南三十年度行政工作總評」。
1942 年
1月
※章亞若在桂林生產雙胞胎,命名孝嚴、孝慈。
同月
※蔣經國還兼任贛縣防空司令部總司令和贛縣防護團團長等職務。
4月底
※蔣中正命令蔣經國到西北考察,還要他帶蔣緯國同行。
1943 年
是年
※ 贛南受到日機轟炸,公署、贛州城等損害甚大。
5月
※創辦公僕學校並自兼校長。
7月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決定創辦中央幹部學校,蔣經國出任教育長,因此往來重慶、贛縣之間。
12月
※被任命為江西省政府委員。
1944 年
是年
※出任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直隸軍事委員會政治部。
1945 年
是年
※受基督教洗禮。
4月
※次子蔣孝武出生。前往新疆省。
6月
※隨行政院院長宋子文訪問蘇聯。
8月
※日本投降。
10月
※以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身份前往長春。
11月
※以蔣中正代理身份被派往莫斯科談判。
1946 年
是年
※獲頒忠勤勳章。報告與斯大林的會談。
2月
※軍事委員會設立青年軍復員委員會,以陳誠為主任委員,蔣經國任副主任委員。
3月18日
※上午8時,蔣經國抵達基隆,由要塞司令史宏熹陪同視察,下午返臺北。
4月
※青年軍復員委員會改組為青年軍復員管理處,蔣經國為副處長。
9月
※在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被推選為中央幹事。隨蔣中正視察贛州。
1947 年
1月
※青年軍復員管理處改制為國防部預備幹部管理局,蔣經國任局長。
同年
※向蔣中正報告因為美蘇對立的表面化,東北情勢的嚴峻。
3月16日
※蔣經國加入國防部長白崇禧領軍的宣慰團,至臺灣調查二二八事件。
6月底
※三青團併入國民黨。
1948 年
是年
※以國防部預備幹部訓練局長身份,出席陸軍訓練會議。擔任上海地區 經濟管制委員,動員勘建大隊檢舉貪官污吏與奸商,聽取市民訴苦,勤於探查民瘼。研究工業原料的需求與供給,以及增加生產物資,致力於與工商界和勞工代表溝通。向蔣中正報告上海的治安和經濟管制 情形。對上海市民發表「今後上海的經濟管制」。
8月21日
※實施幣制改革(金圓券)。
10月3日
※三子蔣孝勇問世。
11月
※經濟管制政策失敗。
12月
※出任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1949 年
是年
※蔣中正宣布下野,蔣經國隨侍左右。
4月15日
※是蔣經國四十歲生辰。蔣中正為蔣經國題「寓理帥氣」四字匾額附跋。
4月25日
※隨蔣中正離開故里,登艦去上海。
5月
※與蔣中正經由上海飛往澎湖,蔣經國往返上海、福州、高雄等地。
5月16日
※蔣經國飛離上海,「抵達定海機場」。
7月1日
※蔣經國奉命擔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第一組副組長。
8月
※蔣經國由台灣飛往重慶、昆明等地。
10月1日
※中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10月
※中共發動古寧頭戰事,蔣經國至金門慰問官兵。
11月30日
※蔣經國隨蔣中正飛成都,入駐中央軍官學校。
12月8日
※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決議遷都臺北。
12月
※蔣經國抵達臺灣,不久成立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統籌協調情報及秘密警察活動」。
1950 年
是年
※蔣中正復職視事。蔣經國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及中國國民黨幹部訓練委員會主任。籌備成立政工幹部學校。
3月25日
※蔣經國被任命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政治部主任。
5月1日
※國防部政治部改稱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組織不變,蔣經國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
6月
※韓戰爆發。
8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成立。
1951 年
是年
※聯合國通過中共為侵略者。政工幹校開學。簽訂舊金山和約。中共進聯合國提案遭否決。
1952 年
是年
※於中國國民黨七全大會時,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並為「反共抗俄基本論」主要起草者。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簽訂中日和平條約。
1953 年
是年
※行政院發表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首度訪問美國。
1954 年
是年
※一萬四千名反共義士來台。獲頒二等雲麾勳章。出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
12月
※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1955 年
是年
※一江山全體國軍將士陣亡,指揮大陳撤退。
1956 年
是年
※出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兼任主任委員。橫貫公路建設籌備會議決定建設工程,同時決定榮民總醫院建設工程。
1957 年
是年
※就任退輔會主任委員。於日本東京成立「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日本首相岸信介訪華。蔣經國於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
1958 年
是年
※行政院改組,出任政務委員。國防部發表台灣海峽、金馬前線及台灣全省進入備戰狀態,蔣經國至金門給予指示。
8月
※金門遭受砲擊, 國軍反擊中共陣地,擊落中共軍機 5 架,擊沉敵方魚雷艇 3 艘。30 天之內,金門落下 32 萬 4 千餘發砲彈,國軍防衛成功,此役被稱為「八二三砲戰」。
1959 年
是年
※榮民總醫院開始收容病人。獲頒三等寶鼎勳章。金門仍受到 3 萬餘發砲擊。
3月
※召開研討金門作戰之重要會議。
1960 年
是年
※美國與日本修訂每日安全條約。於台中縣舉行東西橫貫公路通車典禮。視察橫貫公路梨山一帶。
1961 年
是年
※中共與蘇聯發生邊界爭執。召開橫貫公路資源開發長期及中期計畫研討會。再度獲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1962 年
是年
※退輔會成立近 7年,就業官兵 12 萬 9 百 72 人,生產收益 5 億 9 千 2 百萬元。視察東部土地開發情況。
1963 年
是年
※主持退輔會各訓練機構業務研討會。完成新竹海埔北區防潮堤。9 月再度訪問美國。在中國國民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中央委員,並獲選為中央常務委員。美國總統甘迺迪被暗殺。
1964 年
是年
※出任政務委員兼國防部副部長。辭去退輔會主任委員。
1965 年
是年
※出任國防部長,指示國防施政要點。約見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各組人員。
9月
※第三度訪美。與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會談並發表聲明。 獲頒一等雲麾勳章。
1966 年
是年
※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訪問大韓民國,晉見朴正熙總統,就亞洲問題交換意見。聽取行政改革方案報告。
1967 年
是年
※完成《風雨中的寧靜》。出任國家安全會議總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巡視金馬前線。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以國防部長身份訪問日本,並與佐藤榮作首相會談。晉見日皇。
1968 年
是年
※到金門過春節。
3月
※巡視馬祖。在立法院報告國防。
1969 年
是年
※訪韓並與韓國總統、總理會談,發表聲明。
3月
※第四度前往美國, 以總統特使身份參加前總統艾森豪的葬禮。
5月
※訪問泰國。行政院局部改組,出任行政院副院長。成立「財政經濟金融會報」,由蔣經國主持。出任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1970 年
是年
※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4月
※第五度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 尼克森會談。在紐約遭到台獨份子黃文雄開槍狙擊。訪問舊金山的美國太平洋總司令部。回國途中非正式訪問日本,並與佐藤首相會談。
1971 年
是年
※發表詩作「在每一分鐘的時光中」。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因應。
1972 年
是年
※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央常務會議中一致決議籲請總裁徵召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在立法院以歷屆最高得票率獲得同意出任行政院院長。
6月
※上任時以「平凡、平淡、平實」6 個字作為從政的基 本態度。在立法院報告「莊敬自強」的對內施政方針,明確表示要強化復興基地,和打破中共的國際陰謀。對於日本的對中共政策,發表強硬意見。
1973 年
是年
※提示行政工作的重點,力主將國家置於磐石之上。在馬祖前線慶祝春節。發表政治社會革新與安定物價措施。辭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
11月
※發表將在 5 年內完成預定的 9 項重要建設,後加上核能電廠1項,成為十大建設。
1974 年
是年
※提醒公害問題。發表「安定目前之經濟方案」。
6月
※發表國家建設四大目標。舉行黃埔軍校創校 50 週年紀念典禮,及國父建黨革命 80 週年紀念大會。向國民大會報告:「新精神、新生命、新力量」。
1975 年
是年
※發表三民主義的經濟政策。蔣中正逝世,葬於桃園慈湖。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臨時全體委員會議。國民黨中央委員推舉蔣經國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及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嚴家淦升任總統。獲頒一等卿 雲勳章。於今門發表「告大陸同胞書」。召開行政院十項建設工作研討會議。
1976 年
是年
※考察高雄大造船廠的世界第二大船塢。視察石門第一核能發電廠。聲明「中華民國沒有製造核子武器之意圖」。視察桃園國際機場之建設工程。
1977 年
是年
※在馬祖慶祝春節。視察北迴鐵路工程。在行政院會議報告十大建設完成後,十二項建設新計畫的初步構想。在國民大會預備會議發表外匯存底 46 億美元,國民平均所得 1 千美元,完成 45 萬頓油輪的建造。
1978 年
是年
※中國國民黨第十一屆二中全會第三次大會一致通過推舉蔣經國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候選人。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3月
※當選總統。副總統為謝東閔。巡視金門前線。
5月
※就任總統。
12月15日
※美國宣布將於次年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改與中共建交。蔣經國發佈緊急處分事項:1.軍事單位採取全面加強戒備之必要措施。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會同財政部、經濟部、交通部,採取維持經濟穩定及持續發展之必要措施。3.正在進行中之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延期舉行,即日起(12 月 16 日)停止競選活動。中華民國對美國突然斷交提出嚴重抗議。
1979 年
是年
※農曆除夕發表談話:願與大家「同甘共苦,繼續奮鬥,度過難關,達到成功」。主持大專學生集訓結訓典禮,強調「毋忘在莒」精神。舉行國軍實兵作戰演習 3 天。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四中全會開會典禮宣告:「我基於三民主義的憲政體制,絕不改變三民主義建設的規模,必再擴大;光復大陸的努力,絕不稍懈。」
1980 年
是年
※ 舉行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發表「難忘的一年」。主張貫徹民主憲政。召開國家安全會議特別會議。訪問金門。在中央常會決定今後的努力方向: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民生均富、國防鞏固和教育發達。
1981 年
是年
※在國軍軍事會議的 8 項要點中,明白表示絕對不與中共談判,絕對不與蘇聯接觸。在中央常會對全黨同志提示,今後要有效發掘人才,積極獎掖人才,靈活運用人才,有計畫的儲備人才。訪問金門。由於當時的國際情勢複雜而變化多,因此在中常會說要以「堅忍自強」的精神努力於勤儉建國,創造有利的情勢。
1982 年
是年
※在榮民總醫院動視網膜手術。在中美關係上,加強「合則兩利」的關係。在榮總健康檢查,認為一切機能正常。在中國國民黨建黨 88 週年紀念大會上,強調在精神上和行動上,要具有「臥薪嘗膽」的精神。
1983 年
是年
※聽取台灣省主席李登輝報告後指示:須以基層建設為重,特別對於農、漁、勞工等較低所得者的照顧,要能切實而普及。
1984 年
是年
※二中全會全體一致推舉蔣經國為第七任總統候選人,副總統候選人為李登輝。
5月
※上任,表明「國家利益第一,民眾福利為先」的一貫方針。台灣省政府發表報告,光復以後 39 年間,國民所得增加 55倍, 農業生產總值比 1952 年增加 51.3%,漁業產量增加 6.7倍。
10月
※發生劉宜良命案(江南案)。
1985 年
是年
※訪問金門馬祖。在行憲紀念大會開會典禮中宣示:中華民國總統的繼承,是經由憲法選舉而產生,總統家人中不能也不會參加競選,憲法絕不變更,更不會實施軍政府統治。
1986 年
是年
※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提示保持物價穩定,做到藏富於民,增進大眾福祉,照顧農民利益,並規定下年度總預算以十四項建設為執行重心。因發現心律不整現象,在榮總裝設人工心律調整器。主持中央常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及「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兩項政治革新議題結論。
1987 年
是年
※公布「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解除台灣地區戒嚴令,同時實施國家安全法。在中常會指出,貫徹民主、厲行憲政,是打擊共產主義最佳的利器,而台灣地區宣布解嚴,已為我們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業,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88 年
1月13日
※突然大量吐血,下午 3 時 50 分逝世。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為總統。
1月30日
※奉厝於桃園大溪陵寢之正廳。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