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國統區通貨膨脹
國統區通貨膨脹
時間
1945年09月27日 ~ 1949
地點
國統區(上海、北京、南京等)
相關人物
何廉、黃仁宇、鄭洞國俞鴻鈞胡適、向達、季羨林鄭天挺陳寅恪司徒雷登馬歇爾蔣中正翁文灝、王世傑、王雲五陳光甫周作民、蔣碩傑、蔣經國熊式輝、浦江清、夏承燾、張治中陳立夫宋子文
國統區通貨膨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國共內戰打到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已然是處處被動,戰場的失利,使政府的信用瀕臨破產。法幣的發行如脫韁野馬,一發不可收拾;法幣的發行量由抗戰勝利時的5萬億元快速上升至604萬億,造成了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

背景:

國統區即是國民黨統治區。抗戰勝利之初,國民政府擁有600萬盎司黃金,9億美元,接收的敵偽產業折合法幣10萬億元,相當於當時法幣發行額5569億元的20倍;此外,還有美國給予的剩餘物資約20億美元。仰仗手中的外匯存底和美國的軍事援助,完全可以用於整頓稅收、平衡財政收支、抑制通貨膨脹,但是國民黨政府沒能抓住機會,反而昏招迭出,在外匯用盡、外援漸無的情況下,財政便吃緊起來,最後只能濫發紙幣應急,惡性通貨膨脹就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上海物資奇缺,同時由於道路破壞,法幣也奇缺,導致暫時性的通貨緊縮。市場上出現了1法幣兌換200儲備券(汪偽政權的貨幣)的情況。上海官方乘機建議將法幣和儲備券的兌換比率定為1:200,當時任經濟部次長的何廉極力反對;何廉指出,貨幣兌換應該以各地的物價指數為基礎,以局部市場的價格來定官方貨幣比率,實際會造成貨幣貶值,使淪陷區人民一夜之間破財丟產。結果是,何廉的意見最後沒有人搭理。

1945年9月27日,財政部公佈了《偽中央儲蓄銀行鈔票收換辦法》,還是將法幣與偽中儲券的兌換率定為1:200。如此政策就意味著淪陷區數億民眾的動產價值,一夜之間變成了只有1/200,這無疑是對淪陷區民眾財產的一次洗劫,真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當時,國統區來的人,一個個都成了腰纏萬貫的大員,憑著本已不值錢的法幣在淪陷區大發橫財。歷史學家黃仁宇曾回憶說,他隨鄭洞國從昆明取道柳州,飛上海前領取了薪俸,一下飛機就發現手中的法幣突然成了硬通貨,在柳州理一次髮的法幣,夠在上海高級理髮店理上一年,在重慶只能購買2根油條的法幣,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樓擺兩桌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