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民國通貨膨脹
民國通貨膨脹
時間
1938 ~ 1950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民國通貨膨脹
資料來源:財政部史料陳列室
簡介:

1938年至1950年中國的通貨膨脹指的是自中國抗日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的十餘年的時間裡,出現的物價飛漲的情況。

當時,八年抗戰消耗給中國帶來惡性通貨膨脹,在勝利初期,似乎一時平穩下來,但隨著國內局勢日益嚴峻,國共內戰再起,通貨膨脹不久之後再燃。

1947年2月10日,中央銀行停止對金號配售黃金,僅配與銀樓180條;各地金鈔價格狂漲,市場混亂。7月21日,行政院會議通過經濟改革方案,11月,國民政府下令國家金融機構全部貨款,暫行停止,以遏制發行膨脹之危機。

1948年6月,各地物價狂漲;6月9日,黑市美金每元漲至160萬元,黃金每兩漲達8000萬元。8月19日,國府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同時停止發行法幣。但通貨膨脹仍未戢止,民眾頗為生活所苦。871612月23日,行政院命令中央銀行即日停止申請存款兌現,以平息經濟改革所導致之金融市場混亂。

1949年,國府將國庫大部分資金450萬兩黃金(存於上海中國銀行)、3.84億美元外匯儲備轉至台灣,後來為台灣提供重要資金來源。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是通貨膨脹並未因此停止。在1949年11月到1950年2月期間,物價上漲了一倍半以上。直到1950年3月才遏止住。

事件背景:

自1935年國民政府推動幣制改革,使用法幣以來,中國經濟就開始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但當時尚不嚴重。

1937年7月,中日開戰。通貨膨脹勢頭漸起。根據楊格《中國的戰時財政與通貨膨脹,1937年-1945年》的數字,1938年中國的零售價格上漲率為49%;1939年為83%;1940年為124%;1941年為173%;1942年為235%;1943年為245%;1944年為231%;1945年1-8月為251%。據張嘉璈著作,單月通貨膨脹的高點是1945年6月,達到302%。

中日開戰以後,政府支出暴增。而由於過去主要的財源東南沿海地區淪陷,收入卻相反的呈現大量銳減的狀況。國民政府因此向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和交通銀行借款。四家銀行因此大印鈔票,以滿足政府的需要,通貨膨脹因此而起。

1937年7月,四家政府銀行發行紙幣總額為1455百萬元,平均價格指數為1.04,按戰前紙幣折合的發行值為1390百萬元。到1945年12月,四家政府銀行發行紙幣總額為1031932百萬元,平均價格指數為2491,折合戰前發行紙幣僅415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