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喜峰口大捷
喜峰口大捷
時間
1933年03月09日 ~ 1933年03月14日
地點
河北、熱河
相關人物
張學良
、
宋哲元
、
湯玉麟
、
何應欽
、
武藤信義
、张自忠、
劉汝明
、孫德荃、孫魁元、
丁喜春
、
沈克
、
趙登禹
、
王長海
、
何基灃
、
于學忠
、
商震
、
萬福麟
、
趙登禹
、
董升堂
、李九思、佟澤光、蘇東元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喜峰口大捷」是抗日戰爭初期的主要戰鬥之一。
背景:
喜峰口兩側群峰矗立,險要天成,長城依勢蜿蜒,是中國河北省、熱河省交界一帶的長城隘口,是北平與熱河的交通咽喉,東有鐵門關、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羅文峪,自古以來即為軍事要地,不但是京師北衛的重要屏障,也是關外入朝進貢的關口;故喜峰口一線的安危將直接影響整個華北的戰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我國東三省,同時鎮壓了東三省抗日義勇軍,並準備隨時向關內進犯。1933年元旦,日軍在山海關製造事端,接著用武力將其佔領,山海關保衛戰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1月3日,山海關失守後,熱河告急,平津震動,張學良急調29軍移防平東。1月20日,宋哲元率領所部1.5萬餘人陸續到達通縣、薊縣、三河、玉田一線。2月21日,日軍又發動對熱河的進攻,中國守軍湯玉麟部不戰而逃,3月4日承德失守,張學良引咎辭職。何應欽繼任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他秉承南京政府旨意,不作收復失地之打算,只是沿長城一線佈防,試圖依靠長城來阻止日軍向華北進軍。2月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和侵華日軍發佈了侵略熱河的軍事命令和軍事調遣:「儘快向建昌附近至其以南一線挺進;並應不失時機以一部確保界嶺口、冷口、喜峰口等長城重要關口,掩護軍主力的側翼;而後以主力佔領承德及古北口」。
這時,駐山西陽泉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奉命開往前線對日作戰。29軍接到移防喜峰口的命令後,即派先頭部隊前往商洽接防,主力部隊則集結在三屯營、澈河橋、灤陽城一線。開赴前線之時,宋哲元寫下了「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誓言。
Top
發生過程:
1933年3月1日,北平軍分會為確保冀北,對興城、綏中方西面進之敵,遲其前進,進入山地,各個擊破。29軍團命37師前進支隊(由217團任之)停留建昌營,派隊向冷口外監視由興綏方面入侵之敵;命38師張自忠部及暫編第2師劉汝明部集結薊縣、遵化附近,著暫2師派1個團進駐界嶺口。
3月4日,29軍前方情報,119師孫德荃部及孫魁元軍117旅丁喜春兩部分向冷口、承德遺退;106師沈克部向喇嘛洞方向轉進時被沖散,日軍已佔領淩南、淩源。斯時,109旅趙登禹部王長海團在冷口外佈防,潰兵很多,左右無鄰,十分混亂,不易固守。宋哲元總指揮急令何基灃副旅長指揮之騎兵部隊及王長海急返,在興城鎮、三屯營等處,速行構築工事。
3月6日,第1軍團于學忠部、第2軍團商震部戰況愈下、瞬息萬變,日軍佔領平泉、承德後,主力指向灤平,逼近古北口、冷口附近。
3月7日,29軍奉命接替喜峰口防務,其餘集結遵化附近,各師行動如下:37師接替喜峰口東西之線防務,暫編第2師劉汝明部協助商震部隊向冷口挺進;38師集結遵化為預備隊;騎兵部隊,即歸還各師建制。
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個旅團的步騎炮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中國守軍東北軍萬福麟部抵擋不住,被迫退至喜峰口內,喜峰口前沿制高陣地孟子嶺被日軍佔領,宋哲元聞報派109旅王長海趕往禦敵,從遵化到喜峰口一百餘里路程,他們全程跑步前進,到達前線天已昏黑,日軍的500餘名騎兵也已經到了長城腳下,該團官兵即刻投入戰鬥,最終打退了敵人,保住了陣地,但奪回山頭高地的同時,傷亡很大。
3月10日,面對日軍主力的總攻,29軍任命趙登禹為長城前線作戰總指揮。
3月11日早晨7時,日軍再次用猛烈的炮火轟擊喜峰口各陣地。上午10時後,日軍開始把炮火移向口上、西側的高地,隨即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日軍的步兵向高地衝鋒,中國軍隊勇猛還擊,一次一次打退步兵的進攻。激戰延續到下午3時許,中國軍隊因傷亡過重而不得不後撤,高地為日軍所佔。
趙登禹見敵我武器裝備懸殊,祭出奇計,3月11日夜,王長海率領217團,趙登禹、董升堂率領224團,李九思指揮226團3營,攜帶大刀和手榴彈,分路夜襲喜峰口日軍營地。淩晨三時,趙登禹、佟澤光兩位旅長身先士卒,在近距離的拼殺中充分發揮大刀的威力;官兵們個個如猛虎,手中的大刀大顯神威。近千名敵人從睡夢中驚醒,不少人撞在29軍勇士們的刀口上。遭襲後的敵營裡,到處是敵人的屍體,不少人半夜被驚醒「大刀隊來了,快跑呀!」。此後,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覺,脖子上還要戴上一個自製的鐵護圈,以防腦袋被砍掉。
次日淩晨1時,趙登禹部由樵夫帶路,出潘家口後,沿灤河西岸繞至藍旗地,然後東折,向盤踞在蔡家峪、白檯子的日軍炮兵陣地發起猛攻,日軍方面認為中國守軍不敢以數千之眾,深入其腹地蹈襲,因此疏於戒備。王長海團迅速逼近營區,大喊一聲,揮刀衝進營地,將敵護衛炮兵的外圍部隊消滅,然後殺入敵炮兵陣地,以手榴彈、炸藥包將敵山炮、鐵甲車炸毀。
時已拂曉,盤踞老婆山之敵發現背後受敵,轉過槍口向中國守軍居高掃射,守軍一面反擊,一面繼續摧毀敵裝備。營長蘇東元熟諳炮兵技術,利用俘獲的敵炮,向高地之敵連射20餘發,發發開花。此戰,蘇營長不幸遭流彈擊中。
趙登禹見天已變亮,守軍已明顯暴露,不宜久戰,遂命部隊抓緊戰機,焚毀敵接應車彈藥縱列。一時間火光四起,濃煙蔽空。
此次夜襲,29軍取得輝煌勝利,砍殺日軍鈴木旅團1000餘人,炸毀大炮18門,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機槍36挺,飛機一架,還有日軍御賜軍旗、作戰地圖、望遠鏡、攝像機等,中國軍隊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峰口大捷」。
歷史影響:
喜峰口的勝利,是中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捷,是日本受到的最頑強的抵抗。中國軍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挽回了熱河抗戰中中國軍隊潰敗所蒙受的恥辱,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社會各界紛紛組成慰問團前來勞軍。
喜峰口大捷的消息傳到上海,當時擔任「上海歌詠界戰時服務團」領導者之一的作曲家麥新熱血奔湧、心潮澎湃,以火山噴發般的創作激情,連夜譜寫了高亢激昂的《大刀進行曲》,它的副題為:「獻給29軍大刀隊」。如此英勇的大刀隊形象背後,則是血戰的悲壯;越是英勇無畏的英雄,經歷的越是艱苦卓絕的戰鬥。
《大刀進行曲》塑造了揮舞大刀向日軍勇猛衝殺的中國軍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號令,形成了抗日戰爭開始時最典型的時代音調。
當年的日本《朝日新聞》也不得不承認:「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資料來源,參考:百度百科、華夏經緯網、每日頭條)
Top
書名:
共赴國難──國共合作抗戰紀實
‧
第一章 全面抗戰─ 三、北平淪陷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