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新生活運動
新生活運動
時間
1934年02月19日 ~ 1949年02月
地點
南昌、南京、漢口、重慶以至全國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熊式輝
、
宋美齡
、鄧文儀、錢大昀
資料來源:中央社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是1934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推出公民教育運動,橫跨八年抗戰,提倡紀律、品德、秩序、整潔等,一再教導人們禮義廉恥,不要隨地吐痰、隨地丟垃圾,養成整潔習慣等。直到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內戰失利而暫停辦理。
1934年2月19日,蔣中正在南昌發表演講,宣布推行「新生活運動」,以禮、義、廉、恥為基本精神,以軍事化、生產化、藝術化為中心目標,從國民基本日常生活做起,務求達致一個全面社會風氣革新,養成國民生活之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之習性,以求共同一致之守秩序,重組織,盡責任,尚紀律,隨時能為國家與民族同仇敵愾,捐軀犧牲,盡忠報國。
背景:
「新生活運動」這個名詞,最早見於1934年2月17日,蔣介石在南昌於調查設計會所作的演說《新生活運動發凡》。他提出「新生活」是「先求全國國民於食衣住行四項實際的基本生活能澈底改進之一種社會教育的運動」,是使國民革命得以成功,中華民族得以復興的手段。
蔣介石對於以「禮義廉恥」作為新生活運動的中心思想,早已有跡可尋。1932年4月,蔣介石對中央政治學校學生所作的演說《人格與革命》中即提出,除了「親愛精誠」四字以外,尚要加上「禮義廉恥」,方能「挽救墮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環境」、「確定我們革命的基礎」。又發表《復興民族之根本要務——教養衛之要義》,說明「禮義廉恥」的重要,謂唯有教育和禮義廉恥「纔是復興的唯一工具」。他強調這是和孫中山思想一脈相承。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裏提出恢復中國民族地位的方法之一,乃係恢復固有的道德。他認為中國人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萬不能將舊文化中的精華——例如固有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即後來蔣介石口中之「八德」)等舊道德視為糟粕一併放棄,必須予以保存且發揚光大,方能使民族地位得以恢復,因為這些正是中國比外國優越之處。由是,中國國民黨奉為圭臬的《三民主義》是新生活運動的合法性來源與理論權威。
Top
發生過程:
1934年2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南昌行營擴大紀念周上,發表題為《新生活運動之要義》講演,正式揭開新生活運動之序幕。要點有五:
一、全國知識分子皆要負起教導國民的責任,使國民具備國民知識與國民道德。
二、提高國民知識道德,改善國民基本生活、發展教育。
三、全國國民應開始實踐合乎禮、義、廉、恥的新生活運動,真正做一個現代的國民。
四、使全國國民生活,統統能夠整齊、清潔、簡單、樸素,徹底軍事化,養成勇敢迅速,刻苦耐勞的精神。
五、從南昌起開始新生活運動,造成新風氣,然後風動全國,使全國國民普遍革新。
1934年2月21日,南昌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成立,由蔣中正自任會長,鄧文儀任主任幹事。3月11日,新生活運動促進會在南昌公共體育場召開新生活運動市民大會,南昌20餘萬市民中有10萬人被要求參加大會,這在南昌城中前所未有。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出席大會,蔣發表《力行新生活運動》演說。統領全國各地新生活運動之工作。
1934年6月,蔣介石親自擬定《新生活運動綱要》,7月頒行全國。7月1日,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成立,蔣仍任會長,熊式輝、鄧文儀分任主任幹事和副主任幹事。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設調查、設計、推行三個部門。
1935年年底,蔣介石在南京就任行政院長,當時新生活運動已發展至全國,新生活運動總會遷至南京,熊式輝留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改由錢大昀在南京任主任幹事。次年2月,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成立,由宋美齡任指導長。
1937年3月,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組織略有變更,改正、副主任幹事為總幹事、副總幹事,由黃仁霖擔任總幹事;改設計、調查為學校、訓練兩部門。
1937年7月抗戰開始,新生活運動有明顯改變,思想方面強調紀律、節約和犧牲精神,要求人民時時刻刻不忘抗敵。蔣介石曾將「禮義廉恥」口號釋為「犧牲自己的全部利益,全心全意奉獻給國家」,此外,也將「『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在1939年新生活運動五週年時,修訂成「嚴嚴整整的紀律」、「慷慷慨慨的犧牲」、「實實在在的節約」、「轟轟烈烈的奮鬥」,這都是為了鼓勵軍民奮力抗戰。
此外,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在抗戰時遷到漢口,到後來遷至重慶,工作已由原本著重道德生活教化,轉為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是」的運動。隨著抗戰需要,節約獻金、空襲救濟、搶救難童、成立傷兵之友社,以及在重慶成立陪都新生活運動模範區等,都成了新生活運動工作範圍。
1945年抗戰勝利,翌年旋即進入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再也無力兼顧新生活運動。1949年,蔣介石下令停止辦理新生活運動之一切活動,歷時15年的新生活運動無疾而終。
歷史影響:
在民生凋蔽、戰禍不斷的時代背景下,講求思想革新的新生活運動難免流於理想,但為了推行該項運動,卻在各地方單位發揮了相當的組織和動員能力,間接提高了戰爭時期各項因應措施的效率,對長期抗戰的準備仍有正面影響。
Top
中外雜誌 69
‧
洛陽祝蝦 蔣委員長五秩大慶在洛陽
中外雜誌 78
‧
楊森回憶錄(五)
中外雜誌 91
‧
怪人怪事韓復渠
中外雜誌 92
‧
力行社、復興社史話 抗戰前夕的華北風雲─民族復興運動記之三
中外雜誌 94
‧
力行社‧復興社史話 安內攘外統一禦侮─民族復興運動記之五
‧
愛憐日本
中外雜誌 97
‧
環球歸來出謁 領袖-鑑秋憶往之二
中外雜誌 98
‧
戎馬生涯十五年-鑑秋憶往之三
中外雜誌 99
‧
痛悼 蔣公往事瑣憶
中外雜誌 100
‧
蔣介石先生創造的歷史記錄
中外雜誌 119
‧
寧波防守司令伏法記-抗戰雜憶之一
中外雜誌 133
‧
亞美歐洲之行(續完)
中外雜誌 139
‧
鐵血精忠傳(二)-戴笠史事彙編
中外雜誌 140
‧
湯恩伯的一生
中外雜誌 147
‧
李宗黃傳(續完)
中外雜誌 150
‧
抗戰初期記萍蹤(三)
中外雜誌 164
‧
抗戰縱橫談(二)
中外雜誌 167
‧
八十自述(下)
中外雜誌 192
‧
三民主義力行社與中國國民黨(下)
中外雜誌 193
‧
地方自治史話(三)
中外雜誌 195
‧
胡宗南在天水
中外雜誌 197
‧
干國勳與力行社
中外雜誌 210
‧
東征北伐抗日反共(下)-黃埔建校六十周年的回顧與前瞻
中外雜誌 226
‧
怕死兩死將-韓復榘、張治中無獨有偶
‧
逆流與暢流(三)-國難期中的國家建設
中外雜誌 246
‧
從湘北前線歸來(選載)
中外雜誌 248
‧
在歷史的逆流中游泳(四)
中外雜誌 264
‧
一代雄才楊永泰
中外雜誌 265
‧
嚙臂盟與三字經(上)
中外雜誌 300
‧
嶺南女傑蔡孝義
中外雜誌 303
‧
國際法權威學者 張彞鼎的生平
中外雜誌 345
‧
從湘北前線歸來
中外雜誌 374
‧
宋美齡傳奇
中外雜誌 426
‧
長壽老人談養生
中外雜誌 450
‧
蔣介石先生創造的歷史紀錄
中外雜誌 455
‧
擁護蔣介石委員長抗戰到底 南僑奇人陳嘉庚(七)
東方雜誌 517
‧
風靡全國之新生活運動
東方雜誌 558
‧
青年努力的新趨勢
東方雜誌 559
‧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聲中兵工建設事業之發軔
東方雜誌 645
‧
現階段的公民教育
東方雜誌 680
‧
中國人口品質問題之研究(下)
東方雜誌 683
‧
蔣委員長新生活運動七週年紀念廣播演詞
東方雜誌 702
‧
中國戰後計劃經濟之不可能
東方雜誌 790
‧
時事日誌
Top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四章 為新中國奮鬥 第三節 積極援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根據地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五集
‧
轉戰全川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