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新文學運動
新文學運動
時間
1915 ~ 1922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陳獨秀
、
梁啟超
、
胡適
、
聞一多
、
徐志摩
、魯迅、老舍、
朱自清
、
豐子愷
、
郭沫若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新文學運動,是中國的一場文學與語文的改革運動,由作家及學者在1910年代後期發起。
胡適和陳獨秀二人首先提出文學革命主張,建設新文學運動理論,樹立明確的改革方向。二人都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文學應內容充實,具有創意,表達明確,情感真摯。
新文學運動來自「言文一體」的要求。文言文作為舊文學工具,已不合時宜,不能適應新時代及報章雜誌的需要。加上西方新學的刺激,一切新學術新思想,必須以一種新文體方能表達流暢。因此有識之士提倡白話文,以普及和開放教育,改進民智。
新文學運動徹底批判了封建文學,開創了一代新文學,促成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新文學團體的蜂起和流派的產生。
事件背景:
新文學運動屬文學發展的自然趨勢。白話文文學的植根時代,並非自五四開始,可上溯明清白話文的創作。《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紅樓夢》都是用白話文寫成的。
中國傳統文學到了清末,不論詩詞散文、小說戲劇,似乎已發展到面臨途窮求變的階段,古文亦式微。承接過去唐代變文、宋元話本、金元戲曲及明清章回小說的白話文學餘緒,兼受傳統民間文學和官話的影響,革新文學的論見主張必然產生。
新文學運動源於政局動蕩,列強欺凌和民族自覺。自鴉片戰爭後,中國受列強環伺,侵凌壓迫,不斷被迫割地賠款,國家內憂外患,十分嚴重。有識之士於是號召民族自覺,不遺餘力,追尋民族圖強之路,不少革新運動因而產生。這些運動的影響不限於政治方面,亦刺激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思想、文學重新思考,引起普及教育的需求,積極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產生。
Top
發生過程:
新文學運動,則主要起源於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自第二卷改成《新青年 La Jeunesse》,研究這段歷史的人們也普遍以《新青年》作為該雜誌的總稱)。在《新青年》雜誌中,猶以1917年至1919年之間由胡適發表的數篇論述為重。例如1917年1月的〈文學改良芻議〉,以及1918年4月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等。
新文學運動來自「言文一體」的要求。文言文作為舊文學工具,已不合時宜,不能適應新時代及報章雜誌的需要。加上西方新學的刺激,一切新學術新思想,必須以一種新文體方能表達流暢。因此有識之士提倡白話文,以普及和開放教育,改進民智。
新文學運動也受政治維新影響。晚清維新運動,提倡思想革新,希望國民放寬眼界,改良社會。因此不少文人提出文學改革運動,梁啟超鼓勵寫作「新民體」,影響重大,白話文運動迅速推展。
新文學運動亦源於廢除科舉,推行國語教育。明清以八股取士,流弊是束縛文人的思想。清末取消科舉制度,興辦學校,推行「國語運動」,加速新文學運動的開展。
新文學運動也受西洋文化、學術、文學和文藝輸入的影響。自清中葉海禁大開,西洋文化大量輸入,翻譯外國書籍,哲學科技、藝術文學都有譯介,加上出洋留學生的影響,捲起熱潮。文學方面,尤其深受西方文學思潮和理論的影響,文學道路須另闢蹊徑。林紓、嚴復大量譯介西洋文學作品,王國維以叔本華的美學觀點研究《紅樓夢》,提出卓見,對新文學運動起了發酵作用。
胡適和陳獨秀二人首先提出文學革命主張,建設新文學運動理論,樹立明確的改革方向。二人都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文學應內容充實,具有創意,表達明確,情感真摯。
胡適在1917年1月號的《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項主張: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胡適在文中大力提倡白話文,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
他於1918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將八項主張歸納為四項原則:一曰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曰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樣說,就怎樣說。三曰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曰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
此外,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導言》中提出要用一種新的文學史觀,打倒古文學的正統,建立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的正宗。另一方面要用向來被文人輕視的白話作為一切文學的唯一工具,創造中國的文學。
陳獨秀則於1917年2月號的《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張:「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腐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歷史影響:
隨著1919年所發生的五四運動,當時全國瀰漫著一片反傳統、求革新的呼聲,進一步推助了新文學運動的發展,有人認為「新文學運動」和「五四運動」有相互關聯,但兩者之間其實並無直接關係。
新文學運動徹底批判了封建文學,開創了一代新文學,促成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新文學團體的蜂起和流派的產生。
新文學運動期間有湧現出大批作家及優秀作品,包括:
新詩:
胡適(《嘗試集》》)、聞一多(《死水》、《紅燭》)、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郭沫若、戴望舒(《我底記憶》、《望舒草》、「雨巷」)
小說:
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老舍(《駱駝祥子》、《四代同堂》)、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
散文:
魯迅(《野草》、《朝花夕拾》、《熱風》)、周作人(《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朱自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豐子愷(《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車廂社會》、《緣緣堂集外遺集》)、冰心(《寄小讀者》)、李廣田(《畫廊集》、《銀狐集》、《灌木集》)
戲劇: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蛻變》、《北京人》)、田漢(《咖啡店的一夜》、《名優之死》、《月光曲》、《亂鐘》)、丁西林(《三塊錢國幣》
發生過程:
新文學運動,則主要起源於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自第二卷改成《新青年 La Jeunesse》,研究這段歷史的人們也普遍以《新青年》作為該雜誌的總稱)。在《新青年》雜誌中,猶以1917年至1919年之間由胡適發表的數篇論述為重。例如1917年1月的〈文學改良芻議〉,以及1918年4月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等。
新文學運動來自「言文一體」的要求。文言文作為舊文學工具,已不合時宜,不能適應新時代及報章雜誌的需要。加上西方新學的刺激,一切新學術新思想,必須以一種新文體方能表達流暢。因此有識之士提倡白話文,以普及和開放教育,改進民智。
新文學運動也受政治維新影響。晚清維新運動,提倡思想革新,希望國民放寬眼界,改良社會。因此不少文人提出文學改革運動,梁啟超鼓勵寫作「新民體」,影響重大,白話文運動迅速推展。
新文學運動亦源於廢除科舉,推行國語教育。明清以八股取士,流弊是束縛文人的思想。清末取消科舉制度,興辦學校,推行「國語運動」,加速新文學運動的開展。
新文學運動也受西洋文化、學術、文學和文藝輸入的影響。自清中葉海禁大開,西洋文化大量輸入,翻譯外國書籍,哲學科技、藝術文學都有譯介,加上出洋留學生的影響,捲起熱潮。文學方面,尤其深受西方文學思潮和理論的影響,文學道路須另闢蹊徑。林紓、嚴復大量譯介西洋文學作品,王國維以叔本華的美學觀點研究《紅樓夢》,提出卓見,對新文學運動起了發酵作用。
胡適和陳獨秀二人首先提出文學革命主張,建設新文學運動理論,樹立明確的改革方向。二人都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文學應內容充實,具有創意,表達明確,情感真摯。
胡適在1917年1月號的《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項主張: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胡適在文中大力提倡白話文,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
他於1918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將八項主張歸納為四項原則:一曰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曰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樣說,就怎樣說。三曰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曰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
此外,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導言》中提出要用一種新的文學史觀,打倒古文學的正統,建立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的正宗。另一方面要用向來被文人輕視的白話作為一切文學的唯一工具,創造中國的文學。
陳獨秀則於1917年2月號的《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張:「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腐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歷史影響:
隨著1919年所發生的五四運動,當時全國瀰漫著一片反傳統、求革新的呼聲,進一步推助了新文學運動的發展,有人認為「新文學運動」和「五四運動」有相互關聯,但兩者之間其實並無直接關係。
新文學運動徹底批判了封建文學,開創了一代新文學,促成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新文學團體的蜂起和流派的產生。
新文學運動期間有湧現出大批作家及優秀作品,包括:
新詩:
胡適(《嘗試集》》)、聞一多(《死水》、《紅燭》)、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郭沫若、戴望舒(《我底記憶》、《望舒草》、「雨巷」)
小說:
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老舍(《駱駝祥子》、《四代同堂》)、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
散文:
魯迅(《野草》、《朝花夕拾》、《熱風》)、周作人(《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朱自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豐子愷(《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車廂社會》、《緣緣堂集外遺集》)、冰心(《寄小讀者》)、李廣田(《畫廊集》、《銀狐集》、《灌木集》)
戲劇: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蛻變》、《北京人》)、田漢(《咖啡店的一夜》、《名優之死》、《月光曲》、《亂鐘》)、丁西林(《三塊錢國幣》
Top
中外雜誌 22
‧
台灣文豪落華生
中外雜誌 97
‧
浪漫大師郁達夫(一)-郁達夫王映霞此恨綿綿
中外雜誌 105
‧
郁達夫遇害謎底
中外雜誌 111
‧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中外雜誌 214
‧
胡適與舊詩詞
中外雜誌 219
‧
憶說羅家倫
中外雜誌 220
‧
記孫伏園
中外雜誌 250
‧
衛道勇士林琴南(上)
中外雜誌 267
‧
豐子愷傳(二)-良師益友薰陶
中外雜誌 301
‧
新文化運動闖將 錢玄同傳奇
中外雜誌 354
‧
文壇舊事 周作人失足恨
中外雜誌 388
‧
中外名人傳(五十一)
東方雜誌 751
‧
談新詩
東方雜誌復刊 874
‧
李長吉歌詩源流舉隅(上)
東方雜誌復刊 1083
‧
現代譯詩名家(一)-施穎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