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人物
-> 郭沫若
郭沫若
1892-1978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郭
名字
沫若
生日
1892年11月16日
卒日
1978年06月12日
籍貫
福建省汀州府
組織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共產黨
學歷
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
相關事件
廣州暴動
、
廣州起義(廣州暴動)
、
中國濟難會
、
新文學運動
、
五二〇血案
、
五二〇運動
、
較場口事件
、
較場口慘案
、
李聞慘案
、
滄白堂事件
、
五一口號
生平
期刊
專書
照片
年表
其它
郭沫若,原名開貞,字鼎堂,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化名吳誠,曾用名麥克昂、杜衍、杜頑庶、易炊人、高汝嗚、谷人、愛牟、石沱生、羊易之,龍子、克拉克、江耦、于碩等,四川樂山人,民國時期文學家、考古學家,為「甲骨文四堂」之一。
郭沫若幼時入家塾,之後就讀嘉定高等小學、嘉定府中學;1910年轉入公立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畢業後入成都高等學校理科。1913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學,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1915年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就學期間入福岡中國留學生組成文學團體《夏社》。1923年郭沫若大學畢業,但他棄醫從文,回上海後加入創造社,參與《創造周報》和《創造日報》的編輯;1926年初任國立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並參加组織四川革命同志會,出版會刊《鵑血》。北伐期間,郭沫若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清黨後轉往南昌,參加中共南昌暴動,任總政治部主任並加入中共,因此遭到通緝。
1928年郭沫若旅居日本,從此留日十年,並從事中國古史與金文甲骨文研究,但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包含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郭沫若亦列名其中,1936年與林語堂等二十人聯名發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等。抗戰爆發後,郭沫若離日回國,與夏衍等主編《救亡日報》,並任總司令部政訓處秘書長。後又至軍事委員會出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等。
抗戰結束後,郭沫若以社會賢達代表參與政治協商會議,但實際上受中共所操縱,並當選為制憲國大、中研院院士等。1948年郭沫若轉赴東北,加入中共,任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建政後,郭沫若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文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等;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主任,並長期在人大及政協任職;在文革期間由於獲得毛澤東支持,而未遭迫害。1978年,郭沫若出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同年6月12日病逝於北京。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學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棠隸之花》、《孔雀膽》、《蔡文姬》、《武則天》、《青銅時代》、《甲申三百年祭》、《李白與杜甫》、《郭沫若詩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中國史稿》、《甲骨文合集》等。
Top
中外雜誌 48
‧
歌壇滄桑
中外雜誌 94
‧
羅卓英揚威域外─從東戰場到印緬
中外雜誌 105
‧
郁達夫遇害謎底
中外雜誌 150
‧
抗戰初期記萍蹤(三)
中外雜誌 152
‧
記高蘭
中外雜誌 156
‧
黃炎培與職教派-中國黨派滄桑錄之四
中外雜誌 163
‧
蔣碧微生死戀(十七)
中外雜誌 178
‧
王芸生與郭沫若─關於毛澤東的「沁園春」詠雪詞
中外雜誌 185
‧
洋人筆下的宋氏三姊妹
中外雜誌 192
‧
閒話郭沫若(上)
中外雜誌 193
‧
閒話郭沫若(下)
中外雜誌 200
‧
魯迅與瞿秋白
中外雜誌 220
‧
郭沫若東京被毆記
中外雜誌 230
‧
魯迅左傾內幕
中外雜誌 231
‧
雷震遠.陳之邁.郁達夫-浪跡天涯憶舊遊之二
中外雜誌 246
‧
抗戰工作憶述
中外雜誌 253
‧
周作人不識重輕
中外雜誌 255
‧
風塵奇女宣景琳-銀海豔星錄之廿四
中外雜誌 260
‧
一代完人的生與死-為二伯父陳布雷作見證
‧
梁漱溟特立獨行
中外雜誌 262
‧
「郁達夫和王映霞」舊案新探
‧
中國文壇奇葩沈從文
中外雜誌 268
‧
魯迅新傳(一)
中外雜誌 280
‧
我與女作家陸晶清
中外雜誌 286
‧
安娜得天獨眷──透視郭沫若
中外雜誌 289
‧
徐悲鴻外傳(十八)-兒女投靠重享天倫
‧
結髮不同床-郭沫若與張瓊華
中外雜誌 290
‧
齊白石與徐悲鴻-徐悲鴻外傳終篇
中外雜誌 291
‧
胡耀邦的悲劇
中外雜誌 296
‧
太虛法師與蔣介石
中外雜誌 301
‧
郭沫若外傳(一)
中外雜誌 302
‧
郭沫若外傳(二)
中外雜誌 303
‧
郭沫若外傳(三)
‧
郭沫若與毛澤東
中外雜誌 306
‧
四川才子郭沫若的愛與恨(一)
中外雜誌 307
‧
四川才子郭沫若的愛與恨(二)
中外雜誌 308
‧
五口通商話滄桑(二)-東南行腳見聞思
‧
郭沫若的愛與恨(三)
中外雜誌 309
‧
一杯水之愛-丁玲風流史(下)
‧
四川才子-郭沫若的愛與恨(四)
中外雜誌 310
‧
四川才子-郭沫若的愛與恨(五)
中外雜誌 311
‧
郭沫若的愛與恨(六)
中外雜誌 312
‧
郭沫若的愛與恨(七)
‧
陪都話劇熱
中外雜誌 313
‧
郭沫若的愛與恨(八)
中外雜誌 314
‧
透視郭沫若(上)
中外雜誌 315
‧
透視郭沫若(下)
中外雜誌 316
‧
郭沫若的愛與恨(九)
中外雜誌 317
‧
傳奇人物柳亞子 四川才子郭沫若的愛與恨之十
‧
影劇雙棲明星舒綉文
中外雜誌 319
‧
往事拾零
中外雜誌 320
‧
文采風流 現代屈原柳亞子
中外雜誌 321
‧
江青豔史(八﹚
中外雜誌 322
‧
往事雜憶(一﹚
中外雜誌 336
‧
掌故奇談(一)
中外雜誌 342
‧
奇人異事錄(三)
中外雜誌 345
‧
奇人異事錄(四)
‧
風流人物,非關風月 名人學者軼聞錄(一)
‧
鄧穎超與「跑得快」
中外雜誌 347
‧
紅魔劫:陳布雷與女兒陳璉(二)聯大轉學中大內幕
中外雜誌 348
‧
名流雅士逸聞多
中外雜誌 367
‧
柳亞子和毛澤東
中外雜誌 370
‧
還君明珠雙淚垂-郭沫若的異國婚姻
中外雜誌 380
‧
攜手不同心 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簡記
中外雜誌 385
‧
一個醫生的自白 我的成長(三)
‧
中外名人傳(四十八)
中外雜誌 388
‧
文采武功傳奇人物 五多將軍楊森(下)
中外雜誌 389
‧
大陸探秘 武夷山水最神奇
中外雜誌 405
‧
中國的舒曼 陳田鶴傳奇(下)
中外雜誌 406
‧
天涯坎坷麗人行 美麗的女共諜 美人才女王瑩(五)
中外雜誌 410
‧
文史學家蒙文通傳奇
中外雜誌 412
‧
中外名人傳(七十五)
中外雜誌 417
‧
國共和談過招史話(三)
中外雜誌 425
‧
茅盾的創作與幻滅(下)
中外雜誌 427
‧
融東西智慧貫古今決學幽默大師林語堂(下)
中外雜誌 428
‧
甲骨文書法藝術叢書序
中外雜誌 429
‧
祖國江山戀岷江夜.恍如夢(上)
中外雜誌 449
‧
中研院史語所抗戰時期-「留別李莊栗峰碑銘」歷史文獻重現
中外雜誌 450
‧
傅抱石開創中國畫的新境界
中外雜誌 451
‧
中外名人傳(一一〇)
中外雜誌 455
‧
文藝之旅.史跡回顧 牛哥漫畫東北行
中外雜誌 465
‧
東方奇星楊仲子的藝術人生(下) 音樂.書法.篆刻無一不精
中外雜誌 485
‧
郁達夫和郭沫若的一段往事
東方雜誌 498
‧
讀湯禱篇
東方雜誌 510
‧
中國古代氏族社會之研究
東方雜誌 578
‧
兄終弟及婚
東方雜誌 589
‧
比較文字學淺識
東方雜誌 685
‧
中國古代貝幣考
東方雜誌 700
‧
演劇的展望
東方雜誌 732
‧
釣魚城撫今追昔錄
東方雜誌 782
‧
「三年之喪」的問題
東方雜誌 787
‧
禹與夏有無關係的審查意見書
東方雜誌復刊 833
‧
學術與思想─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上﹞
東方雜誌復刊 846
‧
對「從商代爵器的形成談到爵號的形成」的商榷
東方雜誌復刊 865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73
‧
美匪會談「聯合公報」的分析批判
東方雜誌復刊 908
‧
共匪偽「四屆人大」、「憲法」的批判
東方雜誌復刊 1085
‧
檢視中共政權-四十年的文化景況(上)
東方雜誌復刊 1087
‧
現代譯詩名家(四)戴望舒
Top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三章 中華革命的中流砥柱 第一節 在大革命洪流中
‧
第三章 中華革命的中流砥柱 第六節 偉大的國際主義者
‧
第五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節 為保衛世界和平而奮鬥
‧
第四章 為新中國奮鬥 第一節 抗戰初期的戰鬥
‧
第四章 為新中國奮鬥 第六節 參與締造新中國
書名:
風流人物
‧
民國四大美人
書名:
公元一九二七
‧
附錄
‧
第七章 寧漢內江 喋血建國
‧
第二章 雲翻雨覆 獨步湘江
‧
第五章 黃埔博奕 政變前奏
Top
郭沫若、包爾漢在政協禮堂…
1892 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學名開貞。
1897 年
春
※入家塾讀書
1901 年
※家塾采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 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准。
1906 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爲第 三名。
1907 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
※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 年
秋
※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 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 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
冬
※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 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 年
2月
※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
1913 年
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
※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
12月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 年
1月
※抵東京
秋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
1915 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 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冬
※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 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 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 年
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 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爲《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 年
※休學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 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 年
春
※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 《新時代》。
冬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 年
※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 年
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産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 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 石政府通緝。
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
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 年
2月
※爲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市市,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 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裏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 年
※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 年
※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 年
※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 年
※作《蔔辭通篡》、《金文余釋之余》、《古代銘刻彙考》等
1934 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 年
※作曆史小品數篇,輯爲《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 年
※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
7月
※抗日戰爭爆發。只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 年
1月
※與于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 年
※《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 年
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
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
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 年
11月
※周恩來、于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棣之花》。
1942 年
※作曆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窦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 年
※ 作曆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 年
春
※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爲整風學習文件
1945 年
※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曆史人物》出版。
1947 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
冬
※遷抵香港。
1948 年
※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
冬
※爲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 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 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
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 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
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 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 年
※作《屈原賦今譯》
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
5月
※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
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 年
※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 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裏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 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 年
※17卷本《沫若文集》開始出版。
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1978 年
6月12日
※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