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
時間
1842年08月29日 ~ 1943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耆英、伊里布、砵甸乍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又稱《江寧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國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國接受其侵略要求,這就使中國主權國家的獨立地位遭到了破壞。英國強佔香港島,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五口通商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和不等價交換的中心。巨額賠償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苦。
《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事件背景: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於中國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英國爲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偷運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群眾強烈要求禁煙。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
1840年6月,英國侵略者爲保護所謂的鴉片貿易,依仗其船堅炮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英軍先後攻陷舟山、虎門、廈門、寧波、吳淞、鎮江等地,並霸占香港島。1842年(道光二十 南京條約二年)8月4日,英軍進逼南京,索要贖城費300萬元。軍事失利的清朝以欽差大臣耆英、兩江總督牛鑒、署乍浦副都統伊里布爲代表,與英方交涉。中英和約談判開始。
Top
發生過程:
1842年7月,英艦百餘艘,官兵約九千人,自吳淞口溯長江西上。進攻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叉點的鎮江。意圖截斷南北交通,阻止漕運。駐守鎮江的1500名八旗兵與英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廢墟。英國侵略軍先後攻占吳淞、上海、鎮江後,於8月初將軍艦開到南京江面,並把炮口對准南京城。腐敗的清政府公開違背廣大人民堅決抗敵的願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對岸的颺州紳商,惶恐萬狀,給了英軍五十萬元,作爲不占領的交換條件。道光皇帝遂決定接受英國的條件議和。
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被迫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内議約四次。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英國代表璞鼎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靜海寺因此成爲中國近代史起點的象征。
隨後,美國和法國強迫清政府分别與之簽定《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黄埔條約》。真確文本現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另一份文本則由英國政府保存。
歷史影響:
一、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香港島控制廣州的出海口,商業上,占領香港島就能打擊廣州貿易;軍事上,可以控制廣州和中國東南沿海,自此香港島成爲英國侵華的據點。
二、賠償巨款,相當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清政府爲此加強了對人民的壓榨,人民的負擔空前沉重;開創了侵略者對中國勒索賠款的惡例。同時也爲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積累。
三、開放五口使我國東南沿海的門戶洞開,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
便利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貨物,包括鴉片,大量湧入中國,使中國經濟日益半殖民地化。造成中國東南沿海手工業者大量破產,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貿易主權。《虎門條約》里規定,英國人可以在這些租地建屋,長久居住。五個口岸又成了英國的侵略據點。
四、協定關税的規定,協定關税的規定,是一種片面的協定關税税率。
它只規定英商對華進出口貨物的税率中國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規定中國對英進出口貨物的税率英方須同中國商量。其結果便形成了中國單方面的減讓關税税率。因此,這是對中國關税主權的嚴重侵犯,是一項影響極深遠的經濟侵略措施。使中國開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爲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提供了有利條件。使中國的進口税成爲世界上最低的。自此中國自己不能調整税率,海關不能起保護本國工商業的作用,反而成爲外國侵略者用之以傾銷洋貨和掠奪中國原料出口的工具。協定關税,不僅破壞了中國關税自主權,有利於西方國家傾銷商品,而且使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失去了關税的保障。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Top
中外雜誌 69
‧
中興人瑞馬相伯
中外雜誌 119
‧
寧波防守司令伏法記-抗戰雜憶之一
中外雜誌 140
‧
自強要角張之洞
中外雜誌 307
‧
五口通商話滄桑走馬看半壁江山(二)東南行腳聞思見
中外雜誌 317
‧
中美外交使話
東方雜誌 118
‧
列強對於中國之經營
東方雜誌 127
‧
內外時報-上海開埠史述
東方雜誌 157
‧
內外時報-中德關係之回溯
東方雜誌 511
‧
中西接觸後社會上的變化
東方雜誌 521
‧
中日商約問題的檢討
‧
中美條約關係的迴顧和前瞻
‧
互惠條約及最惠國條款
‧
修改商約與中國的工商業
東方雜誌 558
‧
對於國防上之感想
東方雜誌 563
‧
外人在華投資之回顧與我國今後之對策
東方雜誌復刊 867
‧
從收回航權到邁向海洋
東方雜誌復刊 870
‧
上海租界史話
東方雜誌復刊 950
‧
達爾文年表
東方雜誌復刊 1051
‧
憲法思潮與香港基本法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