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
時間
1933年03月05日 ~ 1933年05月25日
地點
熱河、北平、天津、密雲
相關人物
長城抗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長城抗戰,亦稱為長城大會戰、長城戰役,發生於1933年3至5月,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滿洲國勢力向中國關內擴張,沿長城一線發生的數場戰役,與熱河戰役相連接。

1933年,日本以熱河地區係屬滿洲國為由,與滿洲國軍隊進軍熱河,省長湯玉麟不戰而逃;之後日軍進攻山海關、長城各隘口與熱河,國民政府派遣宋哲元、關麟征與黃杰與日本軍在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羅文峪、界嶺口各處鏖戰,但由於軍備不良與補給不足而撤退。

之後中華民國成立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由黃郛與何應欽與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而中華民國與滿洲國也因此以長城為界,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界碑。

背景:

由於日本扶持「滿洲國」成立時,就事先將熱河寫入「滿洲國」《建國宣言》中,於是在完全佔領東北後,按照計劃繼續侵略熱河,以達到蠶食中國之目的。

1933年,日軍在山海關製造事端,砲擊臨榆縣城,山海關淪陷。日軍接著部署進攻熱河。糾集各部共10多萬人,分三路進犯熱河。東北軍元老、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棄地逃走,日軍乘虛進佔熱河省會承德。3月上旬,日軍攻佔熱河北部赤峰、圍場、全甯等地,熱河全省淪陷。全國輿論一致譴責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張學良,要求懲辦湯玉麟。蔣中正決定讓張學良辭職,由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代行職權。

何應欽執行國民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沿長城線佈防,企圖阻止日軍進攻。以第29軍宋哲元所部擔任冷口經董家口、喜峰口、羅文峪至馬蘭峪之間的防務;以第17軍徐庭瑤所部在古北口至南天門一線駐防;以第32軍商震所部擔任由董家口經冷口到劉家口、義院口方面的防務;調由長城線後撤的東北軍擔任北甯線天津以東及冷口以東的防務;並調晉軍傅作義所部擔任獨石口方面的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