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
時間
1933年03月05日 ~ 1933年05月25日
地點
熱河、北平、天津、密雲
相關人物
宋哲元
、
何應欽
、
張學良
、
蔣中正
、
黃杰
、
黃郛
、
梅津美治郎
、
湯玉麟
、
張自忠
、
趙登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長城抗戰,亦稱為長城大會戰、長城戰役,發生於1933年3至5月,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滿洲國勢力向中國關內擴張,沿長城一線發生的數場戰役,與熱河戰役相連接。
1933年,日本以熱河地區係屬滿洲國為由,與滿洲國軍隊進軍熱河,省長湯玉麟不戰而逃;之後日軍進攻山海關、長城各隘口與熱河,國民政府派遣宋哲元、關麟征與黃杰與日本軍在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羅文峪、界嶺口各處鏖戰,但由於軍備不良與補給不足而撤退。
之後中華民國成立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由黃郛與何應欽與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而中華民國與滿洲國也因此以長城為界,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界碑。
背景:
由於日本扶持「滿洲國」成立時,就事先將熱河寫入「滿洲國」《建國宣言》中,於是在完全佔領東北後,按照計劃繼續侵略熱河,以達到蠶食中國之目的。
1933年,日軍在山海關製造事端,砲擊臨榆縣城,山海關淪陷。日軍接著部署進攻熱河。糾集各部共10多萬人,分三路進犯熱河。東北軍元老、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棄地逃走,日軍乘虛進佔熱河省會承德。3月上旬,日軍攻佔熱河北部赤峰、圍場、全甯等地,熱河全省淪陷。全國輿論一致譴責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張學良,要求懲辦湯玉麟。蔣中正決定讓張學良辭職,由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代行職權。
何應欽執行國民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沿長城線佈防,企圖阻止日軍進攻。以第29軍宋哲元所部擔任冷口經董家口、喜峰口、羅文峪至馬蘭峪之間的防務;以第17軍徐庭瑤所部在古北口至南天門一線駐防;以第32軍商震所部擔任由董家口經冷口到劉家口、義院口方面的防務;調由長城線後撤的東北軍擔任北甯線天津以東及冷口以東的防務;並調晉軍傅作義所部擔任獨石口方面的防務。
Top
發生過程:
喜峰口
1933年3月4日,日軍佔領熱河,然後進攻北平東北方向的長城各口。3月6日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第37師(師長馮治安)、第38師(師長張自忠)奉命防守東起冷口,西至馬蘭峪一線。由於裝備不如日軍,守軍以奇襲、夜襲對付日軍。日軍於3月9日奪取喜峰口,當夜第37師第109旅旅長趙登禹所屬團長王長海率大刀隊於喜峰口夜擊日軍,奪回喜峰口。500多人的大刀隊僅生還20餘人。
3月11日,當地獵戶關仁景、于連貴等自告奮勇為嚮導,趙登禹率左翼大刀隊襲日軍步騎兵營地,第113旅旅長佟澤光率右翼大刀隊襲日軍炮兵陣地。東出鐵門關,西過潘家口,由山間小路迂迴至敵後包抄日軍,宣稱殲敵數千,為喜峰口大捷。而據日方資料,日軍損失為死亡數人,傷不到20人。
日軍於喜峰口失利後從承德方向調集早川、瀨谷義的第31、第8兩個聯隊,並附騎兵兩個團,裝甲車10餘輛,飛機20架,聯合蒙古、朝鮮軍兩個旅,總計兵力超過萬餘人,向長城羅文峪口進攻。3月17日至19日,第二十九軍所轄暫2師及第37師一個團、第38師一個團防守遵化羅文峪一帶各口,由暫2師劉汝明師長指揮,總兵力約6000人,在羅文峪一帶的長城線上迎戰。血戰三日,第二十九軍官兵殺敵3000多人,傷亡1700餘人,成功擊退日聯軍,守住羅文峪。日軍向灤東打開缺口。4月7日起再攻喜峰口,頭兩天進攻均被宋部擊退。4月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戰,4月13日,第29軍奉何應欽之命撤出喜峰口,在興城以北灤河西岸布防。
古北口
1933年3月9日,關麟征率中央精銳國民革命軍第17軍(軍長徐庭瑤)第25師到達河北密雲縣的石匣鎮時,將部隊開到古北口前線。出古北口東關不遠,即與日軍的前哨發生遭遇。關麟征親率第149團奪取右翼有利高地,遭遇日軍潛伏的偵查部隊狙擊。雙方短兵相接,戰鬥慘烈,關麟征受傷多處,渾身是血。身旁隨從官兵10餘人全部戰死,第149團團長王潤波陣亡,終於將敵人擊退,佔領高地。11日,日軍第8師團主力向右翼陣地進攻,東北軍王以哲部不支而退,制高點將軍樓失守,日軍佔領古北口關口,乘勝包圍第25師戴安瀾的第145團,關麟征負傷,由杜聿明代理師長繼續同日軍苦戰。請示徐庭瑤軍長同意後,在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門一線構築陣地。
南天門
1933年3月13日,黃杰率中央精銳第17軍第2師於密雲縣石匣鎮抗日,接替第25師南天門防務,守備黃土梁、南天門,八道樓子一帶陣地。14日第17軍德軍裝備第83師(師長劉戡)投入戰鬥,4月16日後,日軍飛機10餘架即更番至南天門、石匣、密雲一帶陣地,猛烈轟炸,至21日,日軍更全面向黃土梁、南天門、八道樓子陣地攻擊,五晝夜末稍停歇,尤以左翼八道樓子一地,著彈3000餘發,工事盡被摧毀,營長聶新、團副吳超徵陣亡,屍骨不存,化為灰燼。
4月23日日軍3000人在飛機的掩護下向南天門再次發起進攻,先後4次攻擊被擊退,日軍後從421.2高地迂迴到大小興開嶺進攻也未得逞。24日日軍向 421.2高地發起集團進攻,戰至10點左右,421.2高地失守。從4月21日到25日,第2師已傷亡6000多人,不能再堅持下去,徐庭瑤調劉戡的第83師接防南天門,第2師撤回補整。日軍攻佔八道子樓後,將山炮運了上去,進行炮擊。日軍並在坦克的掩護下進攻,日軍攻下南天門。
從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83師繼續在372高地、425高地、車頭峪、大小興開嶺、上堡子、筆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軍作戰,傷亡慘重,陣地不斷被日軍攻佔,劉戡準備自殺,被參謀長符昭騫等人攔阻。戰至5月11日,何應欽下令撤退,5月19日第17軍撤至順義北苑,長城古北口戰役結束。5月25日,何應欽派軍使至密雲與日軍和談,雙方停止軍事行動
歷史影響:
長城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與日軍首次發生的大規模武裝衝突,歷時近三個月,國軍以非常慘重的代價,阻卻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華北。最後因日軍已取得區域優勢,國軍在經歷長城抗戰後已達能力所限,北平、天津等要地暴露在日軍威脅下,且華北舊軍閥有通敵自立之嫌,為保華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被迫與日本陸軍於1933年5月31日簽定塘沽協定。塘沽協定推遲了對日抗戰的全面爆發,給予中國政府整軍經武的寶貴時間,也讓蔣中正加深了中日之間必有一戰的信念。但另一方面,日軍並未依照協定內容撤出部隊,等於為日後的七七事變敞開了大門。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