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時間
1913年07月12日 ~ 1913年09月12日
地點
江西、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四川
相關人物
二次革命
資料來源:歷史上的今天
簡介:

1913年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繼辛亥革命後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專權的武裝抗爭。1913年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選舉前後,孫中山親信控制的江西、上海、廣東等地爆發武裝革命,企圖脫離中央政府獨立。

「二次革命」一詞,早在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凱發佈的《嚴懲倡言二次革命黨徒通令》就已出現。一般認為二次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善後大借款及宋教仁遇刺案,事實上國民黨主張的共和政體,與袁世凱希望的總統權力原本就有矛盾,宋案及借款只是刺激國民黨將革命付諸行動,然而因為黨內尚未達到共識,力量薄弱且分散,最後不敵中央政府北洋軍,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背景:

一、 宋教仁遇刺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自上海動身赴北京時,於上海火車站遭殺手刺殺,子彈從後背射入體內,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開槍後逃逸。22日凌晨,宋教仁不治身亡。

數日後,主嫌武士英及共犯應桂馨落網,並且在應桂馨家中搜出了一封代國務總理趙秉鈞給他的密電碼一冊、「叮囑『以後有電直寄國務院』」的密函一份及多件由內務部秘書洪述祖指使他行刺宋教仁的電函;故此國民黨人認定袁世凱及趙秉鈞等人是幕後主謀。

二、 善後大借款

1913年4月26日夜至27日凌晨,北京政府未經國會同意,由趙秉鈞、陸征祥、周學熙等在北京東交民巷匯豐銀行大樓簽署《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發行價格九扣,實收八四扣,實際借到不過2100萬英鎊,再扣除前債600萬鎊,省債280萬鎊,另還有各國損失賠償200萬鎊,實得不過債面40%。而且借款條件嚴苛,引起喪權辱國之批評,國民黨人更認為袁借款目的在於擴張北洋軍隊,而且不經現任國會批准,乃非法自肥的行為。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貸款。6月9日,袁以「大總統令」,把江西都督李烈鈞免職,6月13日,再將廣東總督胡漢民任命為西藏宣撫使,原職由陳炯明代替。6月30日,安徽都督柏文蔚也被免職,同時黎元洪在武漢大肆搜捕革命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