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珍珠港事變
珍珠港事變
時間
1941年12月07日
地點
夏威夷群島歐胡島上的珍珠港
相關人物
羅斯福、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淵田美津雄、島崎重合
珍珠港事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珍珠港事件(日本稱之真珠?攻?,美國稱之夏威夷作戰)是日本帝國海軍於美國時間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太平洋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成功的奇襲作戰。日本海軍派出了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飛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擊沉及重創了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及188架美國戰機被摧毀,造成了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當時也都不在港內。

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了歐洲戰場,因為其超強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了最後軸心國的敗亡。

背景:

一、禁運政策對日本的打擊

自1937年至1941年,日本陷在中國戰場,耗費大量資源難以突破,拖垮國內經濟,必須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以進行長期戰爭。1940年7月,日本聲稱為了截斷重慶國民政府自中南半島獲取國外軍援,趁法國向德國投降時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以奪取更多戰略物資,但此舉使得該區附近的殖民地宗主國感到日本擴張的威脅。1941年7月24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接著在26日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包括對日本最重要的石油與鋼,並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不久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也跟進。此政策被日本稱為ABCD包圍網(乃取美、英、中、荷四國之英文縮寫而成),出口禁運使向來依賴美國石油的日本受到重大打擊。

同時,羅斯福下令將艦隊駐紮在珍珠港,顯示不排除以武力干預的可能性。日本試圖以外交談判解決未果,而德國已進攻蘇聯,日本的南進政策暫無後顧之憂,日方決定考慮與英美荷開戰、搶奪殖民地資源的可能性。

二、日軍的計畫

1941年,大本營提出決定先進攻英美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首要目標是荷屬東印度的油田,其次是馬來半島、菲律賓、緬甸等地;認為一旦與美國開戰,在攻進美屬菲律賓時,美國必定會以龐大的艦隊前來救援,日本就能以其龐大的艦隊進行決戰(類似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峽海戰)。

然而海軍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認為,海戰的主力地位已成過去,空中武力才是新一代戰爭型態的關鍵,而且留學過美國的山本認為海戰計畫勢必會陷入消耗戰,物資與工業能力皆不如美國的日本將更居劣勢。因此山本擬定了攻擊珍珠港的計畫?(稱為Z作戰),希望先給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致命的打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