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
時間
1937年08月13日 ~ 1937年11月26日
地點
上海、吳淞、瀏河、杭州、南京、吳興
相關人物
蔣中正
、陳誠、
張治中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八一三戰役(又稱「淞滬會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中國在上海採取的主動反擊戰役,前後共歷時三個月。此役同時具有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複雜背景及目的,必須「不惜任何犧牲,予以強韌作戰」。雖然最後仍不敵日本,但中國的苦戰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並爭取到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的時間,為往後的長期抗戰奠定基礎。
這場戰役是對日抗戰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對中國而言,等於正式將蘆溝橋事變以來的各個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國性戰爭;對當時國力遠高於中國的日本而言,也開始意識到必須動員全國,投入全面戰爭。
背景:
一、政治局勢
即使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動作一直不斷,但西方列強卻將日本視為反蘇聯的同一陣線,並且全神貫注於歐洲局勢,因此對日本始終沒有積極的干預。為了突顯日本對西方列強的利益已造成危害,必須以當時中國最大、最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作為戰場,才能牽動各國出面干預。
二、經濟重心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重心,聚集了國民政府經濟和財政方面的利益,每年對外貿易額佔全國二分之一以上,有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的大量投資和財產,故無論如何是需要保護的。且上海和江浙等沿海各省的工廠、物資也需要在對日作戰的掩護下,慢慢向內地遷移。
三、軍事戰略
為了準備長期作戰,將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為由東向西,可分散日軍兵力。而且中國缺乏機械化部隊,將戰線移往長江流域,可利用湖沼山地作掩護,比在開闊的華北平原更具優勢。
Top
發生過程:
一、 中國軍隊主動圍攻
8月13日上海戰事爆發,中國軍隊第9集團軍於次日完成圍攻準備,15日清晨攻擊據守於上海市區約1.5萬的日軍,將重點指向日本的海軍陸戰隊主力所在之海軍營房。但因日本之海空軍實力遠勝中國軍隊,國軍多次攻擊未能成功,損失慘重。8月23日,日軍於吳淞及其以東地區登陸,中國軍隊也抽調部隊迎擊。但配有重炮與戰車部隊的日軍不斷增援,中國軍隊陷入苦戰。
二、吳淞鎮瀏河口間地區反登陸作戰
8月23日,日軍增援部隊分別在吳淞、寶山、川沙口各附近登陸,奪取沿江各要點,其後日軍部隊陸續增加。同時,中國軍隊則以長江南岸守備部隊以及第9集團軍專負對上海市區作戰,吳淞鎮以南歸新編成的第15集團軍負責,中國軍隊空軍亦連日出動支援地面作戰。但日軍配備戰車及重炮的支持,加以沿海作戰,日軍可藉海空軍配合作戰,致使我軍傷亡慘重,激戰至9月10日,戰區重新調整部署,改取守勢。
三、中國軍隊固守瀏河
中國軍隊調整部署後,張治中集團軍與陳誠集團軍分別在9月11日至14日退守瀏河鎮─羅店─蘊藻濱─江灣─洋涇之線。日軍自14日對該線發動全面攻擊,且集中火力于羅店附近。21日再發動攻擊,將重點指向中國軍隊左翼部隊,迫使中國軍隊退守蘊藻濱之線。此後日軍乘勝追擊,向蘊藻濱進行突破作戰。
10月22日中國軍隊發動最後攻勢,反遭日軍全面反擊突破,被迫撤退南移,至11月5日雙方對峙於瀏河鎮─羅店西方─蘇州河左岸至南站之線。
四、杭州灣北岸日軍登陸
上海戰事爆發後,中國軍隊奮戰,成功打亂日軍初期的部署,日軍已增兵至15萬人仍未能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乃於10月中旬決定增派軍隊自杭州灣北岸登陸,打擊中國軍隊。11月5日拂曉,日軍在金山衛附近正面登陸,擊破中國軍隊守備部隊後,繼以主力向松江進攻。此時中國軍隊在上海附近地區作戰之大軍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由於迫誘日軍主力轉往華東地區的目的已達到,指揮部下令各作戰部隊向吳福線轉進。
五、滬京(南京)地區持久作戰
11月8日,國軍奉命轉向吳福線,兵分兩路(北路沿京滬鐵路,南路沿蘇州河)往南京及杭州撤走,沿路不斷遭受日軍戰鬥機的機槍掃射,傷亡慘重。在兩個固守新涇河西岸集團軍掩護下,戰區主力順利撤退,轉進吳福線。日軍雖不斷發動小規模攻擊,並在白茆口、滸浦口間登陸,企圖切斷中國軍隊主力退路,但作戰失敗。
11月19日,日軍正面追擊中國主力軍隊,迫使中國軍隊在吳福線決戰。結果,在金山衛登陸之日軍在19日陷嘉興,即沿太湖南側向吳興進擊。蔣介石鑒於吳興、廣德地區戰略價值十分重要,親令第7軍向吳興挺進;並令川軍六個師,向廣德急進,以策應第7軍作戰。11月20日,蘇州失守,蔣中正宣布遷都重慶。其後自20日激戰至26日,吳興失陷。
淞滬會戰是抗戰初期首次重要戰役,雙方集中了大量主力部隊,中國軍隊方面集結兵力達七十個師,日軍則有十多個師團,並得到重炮與戰車部隊的火力支援。在海空軍方面,日軍先後出動多個陸海軍航空隊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其總兵力約為中國的三倍,戰鬥力遠較中國強大。雙方部隊自1937年8月13日開始至11月下旬,激戰達三個月以上,雙方損失均極大。中國軍隊成功迫使日軍將主力自華北轉移至華東,並消耗其戰力之後,已無需戀棧,開始向內陸轉移。11月26日,國軍下令棄守錫澄線,淞滬戰役結束。
歷史影響:
一、政治影響
在國際上,淞滬會戰的慘烈戰況,成功將中日衝突檯面化並宣傳到國際媒體,讓世界明白中國抗日的立場與決心。而戰爭導致各國的資產損失,以及日軍的戰爭暴行都讓國外對日本的好感降低,間接引導了日後英美對中國戰場的支持。
國內政局,則因此戰更形複雜。一方面由於中央軍的英勇犧牲,奠定了蔣中正身為中國抗戰軍事統帥的地位和形象,各地軍閥也大多聽令於重慶政府,若無淞滬抗戰,各地軍閥恐難統一指揮。
另一方面,蔣中正的精銳部隊在此戰損失過半,與各地軍閥的兵力差距縮小,隨著長江中下游各省淪陷,國府財政吃緊,勢必與各地軍閥爭奪稅賦資源,引起抗戰中的內戰。
此外,淞滬會戰後大量的游勇散兵,國民政府無力收編,成為各地土匪游擊隊,造成百姓困擾,或者被中國共產黨吸收,使得「八路軍」與「新四軍」的實力急速強化,到1940年八路軍、新四軍已發展至五十萬人,成為日後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台的關鍵之一。
二、軍事影響
日本方面,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使日本「三月亡華」的美夢破滅,最終雖奪得勝利但也傷亡慘重,加上國民政府毫無妥協的態度,日軍若欲回收戰爭成本,勢必繼續增兵、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以獲得利益,於是陷入惡性循環,將日本的國力逐步推向崩潰邊緣。
中國方面,針對上海戰役,蔣中正原想速戰速決,盡快將日軍的注意力從華北轉移到華中,因此將受過德國顧問訓練、最精良的部隊全部送上前線。然而突襲戰演變為持久戰,精銳部隊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使中國軍隊實力大為削弱。
三、對上海發展的影響
持續三個月空前慘烈的淞滬會戰後,上海城市發展的空間格局產生極大變化。蘇州河以北地區,包括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區和東區,以及閘北華界,由於控制了黃浦江下游岸線,和陸上門戶火車站,曾經是二十世紀初上海發展最迅速的地區。淞滬會戰期間,閘北和虹口成為中日兩軍對峙的前線,閘北幾乎毀於戰火,虹口和楊樹浦的損失達到七成,此外,南市區和吳淞的損失也相當嚴重。無數的建築物被燒毀,上百萬當地居民被迫避難到蘇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區。
此後,上海城市的精華完全集中於蘇州河以南面積有限的租界地區,蘇州河以北地區嚴重衰落,甚至成為難民聚居的貧民窟,對上海的城市發展造成了長期性影響。
Top
中外雜誌 55
‧
北站遇刺機警脫身
中外雜誌 104
‧
浪漫大師郁達夫﹙六)── 郁達夫王映霞此恨綿綿
中外雜誌 132
‧
上海市政滄桑
中外雜誌 133
‧
抗日情報戰(十五)-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中外雜誌 140
‧
粉碎中共汙衊抗戰史實的陰謀-紀念抗戰勝利受降三十三周年
中外雜誌 143
‧
「抗日情報戰」外一章-胡健中與戴雨農
中外雜誌 148
‧
新宿夜雨夢重歸
中外雜誌 172
‧
有功不居.受誣不辯 硬漢孔祥熙
中外雜誌 183
‧
傅秉勛川西成仁記
中外雜誌 187
‧
孤島孤軍血淚流-掌牧民馬元放與上海抗建協會
中外雜誌 189
‧
「世界的日本通」王芃生(下)
‧
蔣公介石的革命志操
中外雜誌 190
‧
日本女間諜與我(三)-「花叢諜影懺情記」第一部
‧
戎馬關山話從頭-憶「穿草鞋」的戰友
中外雜誌 196
‧
記李志鵬將軍
中外雜誌 197
‧
六年準備八年抗戰
‧
諜海秘辛錄(二)-中國情報員的故事
中外雜誌 198
‧
戎馬關山話當年(下)-闕漢騫回憶錄
中外雜誌 199
‧
中州豪俠張鈁(三)
‧
與敵偕亡一司機-抗日英雄胡阿毛的壯烈事蹟
‧
敵後抗日從郵雜憶
中外雜誌 200
‧
英雄名士一將軍-陳司令慶堃長留去思
中外雜誌 203
‧
胡璉與第十二兵團
‧
憶江蘇學生軍訓
‧
雜記江蘇紅禍
中外雜誌 204
‧
永懷康澤老師
‧
陸空兩棲憶往(一)
中外雜誌 205
‧
徐志道的生平
中外雜誌 206
‧
中央研究院與我
中外雜誌 209
‧
東征北伐抗日反共(上)
中外雜誌 216
‧
一二八淞滬抗日作戰經過
‧
八一三及黃秋岳事件
‧
日本軍閥的末路(下)
中外雜誌 221
‧
烽火中成長(上)-抗戰建國縱橫談
中外雜誌 223
‧
俞鴻鈞忍辱負重(四)
‧
慈恩永懷-獻給義母黃卷雲女士
中外雜誌 226
‧
閒話唐紹儀
中外雜誌 228
‧
為鄭介民辯誣(二)
中外雜誌 229
‧
陳誠堅強勇毅(一)
中外雜誌 244
‧
胡璉的傳奇(上)
中外雜誌 245
‧
誰得?誰失?平心論中日之戰
中外雜誌 247
‧
抗日名將談南口血戰
‧
閒話抗戰前的海軍
中外雜誌 252
‧
江西剿共記
中外雜誌 254
‧
礦業大王李組紳的傳奇
中外雜誌 257
‧
張發奎與抗日戰爭(上﹚
中外雜誌 260
‧
張君勱傳奇(上)-組黨不是兒戲,是賭性命的事
中外雜誌 264
‧
黃埔才俊蔡勁軍
中外雜誌 287
‧
春夢了無痕-我與女作家黃廬隱
‧
徐悲鴻外傳(十六)-重燃生命火燄
中外雜誌 289
‧
吳健雄二三事
中外雜誌 291
‧
劉湘傳奇(三)
中外雜誌 305
‧
忠厚、率直、勇敢 懷吉章簡將軍
中外雜誌 329
‧
楊繼曾的事功(上﹚
中外雜誌 334
‧
抗日名將史說
中外雜誌 342
‧
悲劇英雄杜聿明(上)
中外雜誌 344
‧
黃埔風雲錄(三) 軍校師生與抗戰
中外雜誌 345
‧
黃埔風雲錄(四) 軍校師生與抗戰
中外雜誌 346
‧
紅模劫 陳布雷與女兒陳璉(一) 從至親到陌路
中外雜誌 351
‧
動亂、闖關、成長:我的青少年時代(上)
中外雜誌 356
‧
中外名人傳(十九)
‧
丹心鑄軍魂 雲南名將李忍濤
中外雜誌 358
‧
世紀大審判(上) 中國法官公審日本戰犯記實
中外雜誌 378
‧
百戰名將.百歲人瑞 薛岳傳奇(下)
中外雜誌 382
‧
中外名人傳(四十五)
中外雜誌 383
‧
中外名人傳(四十六)
中外雜誌 384
‧
宋藹齡與孔祥熙(下)
中外雜誌 387
‧
俞鴻鈞公忠體國
‧
俞鴻鈞對財政金融的貢獻
中外雜誌 397
‧
中國首位民選縣長 吳鐵城傳奇
中外雜誌 398
‧
一生清白兩袖清風 金融家朱博泉傳奇
中外雜誌 401
‧
中外名人傳(六十四)
中外雜誌 404
‧
中國的舒曼 陳田鶴傳奇(上)
中外雜誌 415
‧
中外名人傳(七十八)
中外雜誌 418
‧
文學家蘇雪林的故事
中外雜誌 424
‧
茅盾的創作和幻滅(上)
中外雜誌 443
‧
王東原軍政外交功績之補正
中外雜誌 444
‧
愛國女童軍楊惠敏(一)
中外雜誌 445
‧
憶我夫黃自
中外雜誌 446
‧
淞滬戰役退敗血淚史
中外雜誌 447
‧
陳明律灌唱江定仙的歌
‧
蕭伯納在中國
中外雜誌 451
‧
中外名人傳(一一〇)
‧
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宋希濂遭免職經緯
中外雜誌 454
‧
艱難困頓中創歷史奇跡 抗戰烽火下淪陷區的郵務工作
中外雜誌 456
‧
懷念大恩人張佛千爺爺
中外雜誌 462
‧
抗戰時期海軍壯烈犧牲力挽危局
‧
追懷德國戰史學家馬武奎
中外雜誌 465
‧
我記憶中的空軍子弟學校 筧橋.成都.南京.台北
‧
筧橋英魂
中外雜誌 471
‧
何日君再來害到劉雪庵
‧
崢嶸歲月話稅警
東方雜誌 560
‧
中國戰時財政之弱點及其補救
東方雜誌 570
‧
所得稅之研究
東方雜誌 644
‧
中日戰爭兩年來日軍慣用之戰略戰術
東方雜誌 716
‧
世界變局的心理分析
東方雜誌復刊 853
‧
從八一三到八一五
Top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三章 中華革命的中流砥柱 第四節 為抗日救亡奔走呼號
‧
第四章 為新中國奮鬥 第一節 抗戰初期的戰鬥
書名:
少年行
‧
在磨練中成長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模範軍人胡宗南
書名:
同光風雲錄
‧
下篇之十二 陳衍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二集
‧
記陳濟棠
‧
馬君武文采風流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三集
‧
「昆伶主席」新艷秋
‧
中興人瑞馬相伯
書名:
傳記精華 第四集
‧
沙場二十年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何峩芳妙計安東菀
‧
吳玉良與軍中諜報
‧
英邁練達楊繼榮
‧
陶一珊戰訓有方
‧
黃天邁外交英才
‧
蘇州青年壯士顧偉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50.第三路軍(二)
書名:
共赴國難──國共合作抗戰紀實
‧
第四章 淞滬會戰─ 一、血肉磨坊
‧
第四章 淞滬會戰─ 一、虹橋事件
‧
第四章 淞滬會戰─ 二、攻勢作戰
‧
第四章 淞滬會戰─ 五、八百壯士
‧
第四章 淞滬會戰─ 六、上海陷落
‧
第四章 淞滬會戰─ 四、防禦作戰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