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八一三戰役(淞滬會戰)
八一三戰役(淞滬會戰)
時間
1937年08月13日 ~ 1937年11月26日
地點
上海、吳淞、瀏河、杭州、南京、吳興
相關人物
蔣中正、陳誠、張治中
八一三戰役(淞滬會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八一三戰役(又稱「淞滬會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中國在上海採取的主動反擊戰役,前後共歷時三個月。此役同時具有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複雜背景及目的,必須「不惜任何犧牲,予以強韌作戰」。雖然最後仍不敵日本,但中國的苦戰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並爭取到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的時間,為往後的長期抗戰奠定基礎。

這場戰役是對日抗戰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對中國而言,等於正式將蘆溝橋事變以來的各個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國性戰爭;對當時國力遠高於中國的日本而言,也開始意識到必須動員全國,投入全面戰爭。

背景:

一、政治局勢

即使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動作一直不斷,但西方列強卻將日本視為反蘇聯的同一陣線,並且全神貫注於歐洲局勢,因此對日本始終沒有積極的干預。為了突顯日本對西方列強的利益已造成危害,必須以當時中國最大、最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作為戰場,才能牽動各國出面干預。

二、經濟重心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重心,聚集了國民政府經濟和財政方面的利益,每年對外貿易額佔全國二分之一以上,有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的大量投資和財產,故無論如何是需要保護的。且上海和江浙等沿海各省的工廠、物資也需要在對日作戰的掩護下,慢慢向內地遷移。

三、軍事戰略

為了準備長期作戰,將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為由東向西,可分散日軍兵力。而且中國缺乏機械化部隊,將戰線移往長江流域,可利用湖沼山地作掩護,比在開闊的華北平原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