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清戰爭
日清戰爭
時間
1894年07月 ~ 1895年04月
地點
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渤海
相關人物
丁汝昌、李鴻章、鄧世昌、伊藤博文、東鄉平八郎、山縣有朋
日清戰爭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簡介:

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國際通稱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鮮半島、遼東、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進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20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事件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為此,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製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清朝方面

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

從19世紀6、70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製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係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歐美方面

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