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吳鐵城
吳鐵城 1888-1953
吳鐵城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名字
鐵城
生日
1888年03月09日
卒日
1953年11月19日
籍貫
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
組織
中國國民黨(政學系)
學歷
江西同文書院
相關事件
吳鐵城,化名吳丹,廣東香山(今中山)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廣東省主席、上海市長、外交部長等。

吳鐵城出生於江西九江,幼時入新安會館私塾並兼學英文,後入教會所辦之同文書院,並於1907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時,吳鐵城隨林森在江西響應,擔任總參議、交涉使等,因與孫中山有同鄉之誼,不久後被派往其身邊工作。二次革命期間,吳鐵城回到江西活動,失敗後轉往日本,入明治大學學習法律,期間加入中華革命黨,並前往檀香山主持黨務。

1916年,吳鐵城回到香港、澳門一帶組織反袁;護法運動開始後,吳鐵城率部與孫中山會合,任大元帥府參軍,後接替朱執信擔任討賊軍總指揮,與陳炯明、許崇智聯手擊敗舊桂系,後於1921年當選香山縣長,為中國首位民選縣長。陳炯明叛變後,吳鐵城逃往上海,不久至福建與許崇智會合,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司令;孫中山回到廣州後,吳鐵城出任廣東警衛軍司令,並主辦警衛軍講武堂。國民黨改組後,吳鐵城先後出任工人部、宣傳部、青年部兼大本營參軍長、獨立第一師師長等

孫中山逝世後,吳鐵城被視為孫科「太子派」的成員,對中共採敵視態度;在廖仲愷遇刺後,蔣中正與汪兆銘壓制了胡漢民等元老,並極力爭取太子派的合作。但在鮑羅廷與國民黨左派的壓力下,吳鐵城被以涉入廖仲愷案的理由遭到撤職,甚至一度被捕。1927年清黨後,吳鐵城重出政壇,並被派往張學良處遊說,促成了東北易幟,並使東北軍在中原大戰時支持蔣中正。九一八事變後,吳鐵城出任警察總監、僑委會委員長;1932年再出任上海市長,抗戰前改調為廣東省主席、保安司令。

抗戰期間,吳鐵城調回重慶,轉任國民黨海外部長,負責至東南亞聯絡華僑支援抗戰,後又調為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戰後,吳鐵城當選立法委員,後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1949年,吳鐵城由香港轉赴臺灣,改任總統府資政。1953年11月19日,吳鐵城病逝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