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一次上海事變(一二八事變)
第一次上海事變(一二八事變)
時間
1932年01月28日 ~ 1932年03月03日
地點
上海、南京、蘇州、吳淞
相關人物
顯玗
、
蔣中正
、
俞濟時
、
何應欽
、
蔣光鼐
、
蔡廷鍇
、
張治中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日本刻意在上海製造的衝突事件,也是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前的測試與準備行動之一。
背景: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侵占東北之後,引起國際輿論普遍不滿,日本為了轉移焦點以便扶植偽滿州國進行東北的統治,因此故意選擇在更受國際矚目的上海,由川島芳子策畫,於1932年1月18日自導自演日本人遭受攻擊事件,激起中日雙方一連串的衝突,進而發動軍事攻擊,轉移國際對東北的注意力並使中國疲於應付。
1932年1月18日,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等人策劃了對日本人的襲擊行動,二名日本僧人與三名信徒在毗鄰上海公共租界東區(楊樹浦)的華界馬玉山路的三友實業社,遭到不明人士攻擊導致一人死亡,一人重傷,犯人逃逸。日本指控攻擊事件為中國人的工廠糾察隊所為。
1月20日,50名日僑青年同志會成員放火焚燒三友實業社,並砍死一名砍傷兩名前來組織救火的工部局華人巡捕。當天,1200名日本僑民在文監師路(塘沽路)日本居留民團集會,並沿北四川路遊行,前往該路北端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要求日本海軍陸戰隊出面干涉。途中走到靠近虯江路時,開始騷亂,襲擊華人商店。
1月24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開始向上海增兵。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國軍是粵軍的十九路軍,由蔣光鼐及蔡廷鍇指揮,京滬衛戍司令為陳銘樞。陳銘樞及十九路軍主張應付日軍挑釁,但國民政府會議後則主張忍讓,並於1月23日由軍政部長何應欽下令十九路軍五日內從上海換防。然而在此同時也開始對上海周邊的非租借區發布戒嚴令,並構築防禦工事預防意外發生。
21日,日本總領事村井蒼松向上海市長提出道歉、懲凶、賠償、解散抗日團體四項無理要求。22日日本駐上海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發表恫嚇性聲明,以保護僑民為由加緊備戰,並從日本國內向上海調兵。27日,村井向上海市當局發出最後通牒,限28日18時以前給予滿意答覆,否則採取必要行動。國民黨政府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軍政部長何應欽急電第19路軍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長吳鐵城於28日13時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無理要求。暫時下野的蔣介石委託國民黨元老張靜江說服蔡廷鍇避免與日軍衝突,並調憲兵第6團接替上海第19路軍防務。1月28日夜11時日方接到吳鐵城答覆表示「滿意」,卻又以保護僑民為由,要中國軍隊必須撤出閘北。11時30分,不等答覆,即向閘北中國駐軍發起攻擊,戰爭爆發。
Top
發生過程:
1月28日23時30分,日軍海軍陸戰隊2300人在裝甲車掩護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已多次劃為日軍防區)西側的每一條支路:靶子路(今上海市虹口區武進路)、虯江路、橫?路等等,向西佔領淞滬鐵路防線,在天通庵車站與國軍十九路軍開戰,一二八事變正式爆發。
1月29日凌晨,日機從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能登呂」號水上飛機航空母艦起飛轟炸閘北華界,閘北多處燃燒,包括商務印書館及藏書超過三十萬冊、中國最大的私人圖書館-東方圖書館均被炸毀。但日本陸戰隊並未能成功奪佔北站。
1月2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推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為委員,負責調動軍隊,指揮滬戰。蔣介石自下野後正式復出,制定對日應對原則為「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
1月30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將士電,要求將士「淬厲奮發,敵愾同讎……枕戈待命,以救危亡」。同日,國民政府發布《遷都洛陽宣言》,即日起國民政府各院、部、會開始遷往洛陽,軍委會和外交部留駐南京,為長期抗戰做準備。前方軍隊由軍政部長何應欽和參謀總長朱培德共同指揮。
1月31日,日本第三艦隊開抵上海,有巡洋艦4艘、驅逐艦4艘、航空母艦2艘及海軍陸戰隊7000餘人。指揮官從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關海軍少將鹽澤幸一改由第三艦隊司令官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擔任。
2月1日,日本軍艦從長江上炮轟首都南京。中央軍嫡系的國軍第八十八師師長俞濟時自請前往上海支援屬於粵軍系統的十九路軍,獲蔣介石同意後前往蘇州崑山集合。
2月2日,日軍多次進攻吳淞,均被擊退。由於戰事僵持,日本海軍的陸戰能量無法有效壓制十九路軍,日本政府決定派遣第九師團與混成24旅團(由第12師團所屬之24旅為核心部隊,搭配支援兵種組成之加強旅)至上海支援海軍作戰;陸戰指揮權轉移給陸軍第9師團師長植田謙吉接任。
2月4日,國民政府軍委會劃分全國為4個防衛區:第一防衛區,黃河以北,張學良為司令長官;第二防衛區,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蔣介石為司令長官;第三防衛區,長江以南與閩浙兩省,何應欽為司令長官;第四防衛區,兩廣,陳濟棠為司令長官。同時令川、湘、贛、黔、鄂、陝、豫各省出兵做總預備隊。
2月5日,得知日本陸軍由本土調滬後,軍委會委員蔣介石自洛陽致電何應欽,指示如日本派陸軍登陸,中國空軍即參戰,並致電慰問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戴戟。同日,第八十八師(欠一個團)抵達蘇州。6日,蔣介石命令第八十七師二六一旅自南京增援至崑山,部隊於7日抵達崑山。
2月8日,蔣介石批示何應欽調炮兵一個營以增援十九路軍。9日,蔣介石調動國軍第一師(師長胡宗南)、第七師(師長王均)準備增援上海十九路軍。
2月13日,日軍混成第24旅團在薀藻?曹家橋偷渡成功後,在永安紗廠門前被國軍重兵包圍,又有60名敢死隊員實施自殺攻擊,1600日軍全軍覆沒。日軍遭受重創,企圖一舉佔領吳淞的夢想破滅。
2月14日,蔣介石將已抵達上海附近的第八十八、八十七師合編為第五軍,任命請纓抗日的張治中任第五軍軍長,歸第十九路軍統一指揮,接替從江灣北端經廟行至吳淞西端的防線,為左翼軍。第十九路軍為右翼軍,擔負江灣、大場以南及上海市區的防禦。
因正在江西剿共的國軍需調往上海浙江,同時國民政府正遷都洛陽,皆需費用,但因連年戰亂和1931年江淮大水災,政府財政困乏,2月11日,中央軍嫡系的第十八軍軍長陳誠自江西吉安致電蔣介石,稱部隊已經欠餉近2個月,伙食無著。2月16日蔣介石電財政部長宋子文,要求務必設法從南昌運存一千萬元,鄭州運存二千萬元之中央鈔票。
2月18日,日軍第9師團以避免戰事擴張為由,要求十九路軍指揮官蔡廷鍇沿租界後退20公里,遭十九路軍拒絕。
2月20日,日軍對國民革命軍發動總攻擊。日軍第9師團下轄第7聯隊之第2大隊大隊長空閑昇少校因重傷在2月22日遭國軍俘虜,同日,混成24旅所屬工兵為突破防禦陣地而發動自殺攻擊(爆彈三勇士)。
2月21日,因應日軍攻勢,蔣介石下令調衛立煌第十四軍所轄第十師(師長李默庵)、第八十三師(師長蔣伏生)入浙增援上海作戰,同時命陳誠第十八軍,必要時先擊退進攻贛州的共軍後迅速馳援上海。
2月23日,蔣介石下令第九師(師長蔣鼎文)3月3日前集中到杭州地區增援上海作戰。為補充十九路軍的傷亡,蔣介石多次下令各地向十九路軍輸送兵源,包括2月15日上官雲相自蚌埠輸送500現役兵,2月17日梁冠英自清江浦輸送500徒手兵,2月19日劉峙自河南輸送1000現役徒手兵。
2月24日,日軍決定再度擴大作戰規模,自日本本土抽調第11師團與第14師團與已參戰的部隊合組為上海派遣軍,由陸軍大將、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擔任指揮官,數度增兵後日方投入兵力超過三個師團七萬人,並兼以海空軍、戰車助戰。
3月1日,日本增援部隊在自上海戰線後方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腹背受敵,為避免遭合圍殲滅,3月3日全線撤退。
十九路軍撤退之後,日軍發布戰鬥中止命令,雙方進入對峙狀態,一二八事變至此告一段落。
由於上海的戰事讓長江航運中斷,列強位於華中的利益受損,於是逼迫日本政府談判。此時中方仍不敢掉以輕心,指示增援到杭州的第九、第十師秘密停駐於杭州以西三十里,國民政府軍委會亦制定了第二期作戰方案。
3月24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國調停之下於在上海談判,5月5日簽署《淞滬停戰協定》。日軍返回戰前防區(上海公共租界北區、東區及其越界築路地帶),國軍暫留現駐地(京滬鐵路上的安亭鎮至長江邊的滸浦一線),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區。
歷史影響:
1. 國際上出面調停上海的戰火,但是對於東北卻採取了放任的態度。日本成功轉移中國和西方列強的焦點,完成了籌備偽滿洲國的工作。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宣佈成立,日本成功在東北扶植了傀儡政權。
2. 依據《淞滬停戰協定》,表面上日本的地界與中國的行政權恢復到事變爆發前的狀態,但是協定第一條規定「關於停戰情形,遇有疑問發生時,由與會友邦代表查明之」,第二條稱「中國軍隊在本協定所涉及區域內之常態恢復,未經決定辦法以前,留駐其現在地位」。在中國領土發生的停戰疑問,卻必須經由第三國查明處理,顯然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中國軍隊後來是以保安隊的名義進入所謂疑問的區域。)
3.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日軍依舊依據以往的條約在上海租界仍保有一定的陸戰隊兵力,據日本防衛廳《中國事變海軍作戰史》第156頁記載,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前,日軍在上海保有陸戰隊2200餘人。(該數字與一二八事變前的日軍駐滬陸戰隊人數差不多。見海軍作戰史119頁)
4. 一二八事變前,蔣介石下野,國民黨內寧粵對峙並未結束,群龍無首。事變後,國民黨各派系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團結,汪蔣合作,蔣介石復出,自此南京政府的地位相對穩固。而國內各階層、各界人士,也因支援淞滬抗戰,激發了民族精神,促進了團結。
5. 建立了抗戰的信心,轉變了國際觀念。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對外戰爭幾乎逢戰必敗,而且幾乎每次都以割地賠款告終。淞滬抗戰期間,國軍屢挫強敵,迫使日軍三易主帥,而最後的停戰協議中,亦無割地賠款條款,實為百年來罕見。且一二八抗戰中,十九路軍和第五軍雖然武器裝備遠不如敵軍,但表現出高度愛國熱情和抗日救國的英勇犧牲精神,加上廣大人民的支援,使中國軍隊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清末以來西方人輕視中國軍隊的心理,提高了中國軍隊的形象和國際觀感。
6. 使國民政府確立「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在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先後命令空軍、炮兵部隊和第五軍增援十九路軍並實際到位參戰。但先後從河南、安徽、江西等地抽調的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一師、第九師、第四十七師和陳誠第十八軍(當時下轄第十一師、第十四師、第五十二師共三個師)等部隊,卻因為交通問題和共軍的牽制,均未能在停戰前到位。如蔣鼎文第九師曾奉命馳援淞滬,限於2月20日以前到達,只因交通阻絕及共軍跟蹤追擊,沿路且戰且走並不時回師抄擊,雖然避免被共軍殲滅的危機,但趕到上海附近已是三月七日,戰爭已然結束。國民黨指責中共在「九一八」、「一二八」兩次事變時,趁國軍奮戰之時擴大叛亂,使國軍難以全力抵禦外侮,因此1932年6月9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五省「剿匪」會議”,宣佈「攘外必先安內」政策。6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在北平外交大樓接見新聞記者,以江西共軍在淞滬抗戰中不僅不支持抗戰反而攻擊國軍為由,說:「中央認定不‘剿共’不能抗日,故派蔣委員長、何應欽同志擔任剿匪工作,努力進行,務期消滅。」(《抗日必須“剿共”》,《大公報》,1932年6月12日)
Top
中外雜誌 45
‧
六十年來的中國(八)
‧
阮玉玲的愛與恨(二)
中外雜誌 48
‧
六十年來的中國(十一)
中外雜誌 54
‧
八一三淞滬會戰面面觀
‧
中大初期名師瑣憶
‧
四十年來我的自述(二)
中外雜誌 55
‧
北站遇刺機警脫身
‧
蔡元培和而不同
中外雜誌 56
‧
「一二八」守下關──七十雜憶之三
中外雜誌 59
‧
江山奇才戴雨農
‧
汪精衛這個人(續完)
中外雜誌 61
‧
江山奇才戴雨農(續完)
中外雜誌 66
‧
師們瑣憶-中大早期的中文系
中外雜誌 68
‧
八一三之回憶
中外雜誌 89
‧
滬上往事之二十九:陳公博的結局─附勝利前後黃浦灘
中外雜誌 104
‧
追懷孫哲生先生
‧
愛國報人潘公展
中外雜誌 112
‧
抗戰期中的杜月笙
中外雜誌 118
‧
汪兆銘的一生(三)
中外雜誌 122
‧
海濱先生之生平與著述(下)-紀念海師九十三歲冥誕
中外雜誌 129
‧
戴笠將軍與我-憶往事念雨公
中外雜誌 130
‧
粵海舊聞錄﹙二十一﹚
中外雜誌 135
‧
華僑史物館設立之探討
中外雜誌 137
‧
樸園老人楊宣誠
中外雜誌 141
‧
碧血丹心憶衡陽-民族聖戰四十七日記
中外雜誌 148
‧
歌聲琴韻話梅庵-懷念母校中央大學
中外雜誌 155
‧
五十年滄桑-從報人到世界樂壇
中外雜誌 156
‧
情報風雲之三 戴笠妙計安廣東-戴笠將軍與何峨芳
中外雜誌 163
‧
抗戰縱橫談(一)
中外雜誌 164
‧
扶鸞怪事縈懷心中四十年-信仰,相信與迷信問題
中外雜誌 166
‧
半世紀前徐海遊(下)-踏入教育界的第一步
中外雜誌 168
‧
細說張國燾(四)
中外雜誌 171
‧
懷故人.憶航校往事:刺汪壯士黃逸光
中外雜誌 172
‧
林獻堂與梁啟超(下)
中外雜誌 185
‧
金陵問學記-五十年前的政大學生
‧
康澤的生平與志事(二)
‧
漂泊西南天地間-戴笠別傳之八
中外雜誌 187
‧
也談宋慶齡-剖析孫宋聯姻經過與宋傾共原因
中外雜誌 198
‧
章炳麟淵博怪誕
中外雜誌 200
‧
察哈爾抗日戰役紀實
中外雜誌 209
‧
舊遊往事
中外雜誌 213
‧
九一八事變對世局的影響
中外雜誌 214
‧
軍事哲學與指揮藝術
中外雜誌 215
‧
劉峙的故事
中外雜誌 219
‧
毒櫻花的凋落-女間諜川島芳子傳奇
中外雜誌 220
‧
襟江枕海的中央大學
中外雜誌 225
‧
投考軍校豫東抗日
中外雜誌 227
‧
追憶顧維鈞先生
中外雜誌 230
‧
銀海豔星錄之三:林花謝了春紅-阮玲玉之死
‧
魯迅左傾內幕
中外雜誌 231
‧
馮玉祥新傳(二)
‧
謎中謎 刺汪案的始末(三)-孫鳳鳴刺汪精衛的真象
中外雜誌 234
‧
馮玉祥傳真(三)
中外雜誌 239
‧
外交福將俞鴻鈞(下)
中外雜誌 246
‧
從九一八到抗戰勝利-為紀念「七七」抗戰五十週年作
中外雜誌 247
‧
抗日名將談南口血戰
中外雜誌 248
‧
江湖奇人杜月笙
中外雜誌 256
‧
何應欽秘錄
中外雜誌 259
‧
出版界名流高夢旦
中外雜誌 265
‧
嚙臂盟與三字經(上)
中外雜誌 266
‧
空軍英烈吳汝鎏
中外雜誌 268
‧
吳稚暉與蔣介石
‧
東南大學滄桑-由兩江師範到中大
‧
豐子愷傳(三)-富貴於我如浮雲
中外雜誌 277
‧
熱血男兒翁照垣
‧
豐子愷年表(上)
中外雜誌 298
‧
陳繼承傳奇
中外雜誌 304
‧
學海軼聞趣事(五)
中外雜誌 307
‧
少年十五二十時
‧
神秘人物(一)軍事情報家鄭介民
中外雜誌 309
‧
汪精衛‧張學良‧宋子文-「九一八」事變後的熱河防守問題
中外雜誌 311
‧
李大超的故事(下)
中外雜誌 314
‧
章太炎在台北
中外雜誌 319
‧
戰前上海市府滄桑
中外雜誌 321
‧
政壇秘辛錄 張厲生綏服馮玉祥
中外雜誌 333
‧
學人話題:張元濟與羅家倫
中外雜誌 356
‧
火燒島傳奇歲月 風起雲湧綠島春秋 島主唐湯銘的故事
中外雜誌 392
‧
褚民誼生死恨 政治圈裡的悲劇人物
中外雜誌 394
‧
日夜候教公而忘私 外交生涯憶往(三)
中外雜誌 395
‧
中外名人傳(五十八)
中外雜誌 397
‧
中國首位民選縣長 吳鐵城傳奇
中外雜誌 398
‧
中外名人傳(六十一)
中外雜誌 400
‧
中外名人傳(六十三)
‧
楊振大夏之聲 王紹清見證中國現代戲劇
中外雜誌 403
‧
中外名人傳(六十六)
中外雜誌 419
‧
神秘人物 軍事情報鄭介民
中外雜誌 426
‧
中外名人傳(八十九)白雲梯;佛萊明;蔣光鼐;
中外雜誌 428
‧
濁世清流視野廣闊陶百川
中外雜誌 430
‧
武生表演藝術家厲慧良傳奇(上)
中外雜誌 437
‧
中外名人傳(九十九)
中外雜誌 445
‧
慈恩深似海
中外雜誌 464
‧
東方奇星楊仲子的藝術人生(上) 音樂.書法.篆刻無一不精
東方雜誌 481
‧
東方論壇-本刊的新生
‧
教育欄-億教育雜誌
東方雜誌 484
‧
東方論壇-國際委員會的展望
東方雜誌 485
‧
東方論壇-國府重行南遷
東方雜誌 486
‧
在夾板中的隨筆
‧
夢想的中國
東方雜誌 488
‧
一二八抗日戰爭的回憶
‧
日本法西斯蒂主義的展望
‧
抗日鬭爭的一年
‧
傾銷稅與產業前途
東方雜誌 489
‧
中國經濟現狀的鳥瞰
東方雜誌 490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498
‧
租界與外廠之施行工廠法問題
東方雜誌 499
‧
中央銀行之進展與銀行制度之將來
東方雜誌 503
‧
民生外交
‧
經濟破產中之中國教育
東方雜誌 512
‧
一二八閘北避難追憶
‧
追憶一二八
東方雜誌 513
‧
都市防空問題的檢討
東方雜誌 514
‧
最近兩年間之內國公債
東方雜誌 517
‧
憲法草案起草經過
東方雜誌 519
‧
闢日本聲明書
東方雜誌 525
‧
中國棉紗業危機的現狀
東方雜誌 532
‧
錢塘江橋開工
東方雜誌 558
‧
上海證卷交易所有開拍產業證卷行市之可能乎
‧
我的興趣 26
東方雜誌 562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568
‧
整理公債與當前的恐慌姿態
東方雜誌 570
‧
美日關係之又一看法
東方雜誌 585
‧
太平洋現勢的分析
東方雜誌 586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597
‧
全面抗戰的展開-從平津失守到上海抗戰
東方雜誌 599
‧
民族解放戰爭與婦女
東方雜誌 647
‧
中國的工業
東方雜誌 678
‧
空軍建軍三十年
東方雜誌 691
‧
時間與空間
東方雜誌 696
‧
十年來的日本政治
東方雜誌 700
‧
復刊辭
東方雜誌 793
‧
悲憶錢經宇(智修)先生
東方雜誌復刊 867
‧
我所知道的東方雜誌
東方雜誌復刊 870
‧
景印四庫全書珍本第三集序
東方雜誌復刊 878
‧
記留法同學對意外交的一幕
東方雜誌復刊 882
‧
景印四庫全書珍本第四集序
東方雜誌復刊 888
‧
王雲五先生與商務印書館
東方雜誌復刊 894
‧
日本關東軍覆滅記
東方雜誌復刊 944
‧
修憲與兩權
東方雜誌復刊 963
‧
書生報國的楷模
東方雜誌復刊 1055
‧
王雲五先生與中國出版事業
Top
書名:
宋慶齡傳
‧
附錄一 宋慶齡大事紀年
書名:
月是故鄉明
‧
金陵問學記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汪精衛的悲劇
‧
關麟徵的傳奇
書名:
花落春猶在 第一冊
‧
懇辭記者又執教鞭
書名:
風流人物
‧
「坤伶主席」新艷秋
‧
民國四大美人
書名:
神州見聞
‧
梁幹喬打倒史達林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一集
‧
宋子文早年軼事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附錄──戴工雨農與我
‧
梁幹喬打倒史達林
‧
蘇州青年壯士顧偉
書名:
閱讀經典女人─阮玲玉
‧
第七章 從銀幕悲劇到悲劇人生
‧
第六章 新的突破
‧
第四章 從明星公司的飛躍
Top
回上一層